二、中医诊断

二、中医诊断

根据冠心病分类及表现,除无症状患者难以对应中医病名外,余可与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心痹、喘证诊断相对应。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描述有“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而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有“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怫怫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的论述,可见心前区隐痛,胸闷为心痹的主症。那么,对于具有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及血运重建治疗前后者,可根据临床表现对应胸痹心痛、心痹病名。而对于以呼吸困难或心功能降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痹、喘证或为较佳病名。《素问·痹论》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可见心痹指以血脉阻塞引起的气喘表现。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对喘证描述为“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可知喘证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综上,由于慢性冠脉综合征覆盖疾病范围较广,可根据主要症状的差异予胸痹心痛、心痹、喘证的中医诊断。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病位在心及心之脉络,涉及肝、脾、肾三脏。胸闷、膺背肩胛间痛,短气,此病在心及心之脉络;病由暴怒、忧思而起,胸闷膺痛,尚有胸胁支满,胁下痛,此病位在心肝,以心为主;病因饮食无度而起,胸闷心痛,尚有形丰、脉滑、苔腻等症,当病位在心脾;病甚者,心痛彻背,喘不得卧,此心病及肾,病位在心肾;病情危急,四肢冷,脉微欲绝,此心肾元阳暴脱,病位在心肾。

2.辨病性

年壮初痛者多实证,胸闷心痛,脘闷纳差,形体偏胖,苔腻脉滑者,属痰浊;心痛彻背,形寒肢厥,唇青面白,脉弦紧者,属风冷;痛如针刺,入夜痛甚,舌黯紫有瘀斑瘀点,脉涩者,属瘀血。久病年老者多虚证,胸闷心痛歇息稍瘥,气促自汗,脉濡弱或结代者,属气虚;胸闷膺痛,虚烦不寐,口干便难,舌红少苔或有剥裂,脉细数者,属阴虚;胸痛彻背,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者,属阳虚。

(二)鉴别诊断

1.悬饮

悬饮、胸痹心痛均有胸痛。悬饮之痛,痛在胸胁,痛势持续,常因呼吸、软、体位改变而增剧,可伴有咳嗽等肺系症状,检查可见病侧肋间隙饱满。与胸痹心痛,痛在胸前,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经用药、休息可迅速缓解迥异。

2.胃脘痛

胸痹心痛之痛在胸前,呈发作性,常伴有胸闷、气短与胃脘痛不难鉴别,但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胃脘痛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疼痛剧烈而全身状况尚好,且常有饮食损伤,情志不遂史,必要时查心电图有助于鉴别。

3.类心胸痛

类心胸痛是指由于颈椎病压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引起的类似心胸痛的病证。可因转颈等缓解或加重。心电图多正常,颈椎正侧位X线光片可帮助诊断。

4.脾心痛

脾心痛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发病急骤,左上腹或整个上腹部剧烈疼痛。痛如刀割,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多发于青壮年。与胸痹心痛以心胸、背、肩胛间痛,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别。必要时心电图和血、尿淀粉酶动态检查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