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诊断
中医药在血脂异常治疗中有独特之处,但由于采用辨证体系、分型、学术流派、地域饮食习惯等的不同及对兼夹证的认识不同,对血脂异常辨证的具体证型各有不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了中医高脂血症诊断分型标准,将血脂异常分为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阴虚阳亢证、气滞血瘀证。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在上述基础上制定出新的分型:痰浊阻遏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陈可冀院士将血脂异常分为痰浊中阻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王永炎将其分为脾虚痰阻证、湿热内蕴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初稿),血脂异常被诊断为“血浊”。根据临床文献总结,血脂异常主要复合证型为痰浊内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阳亢证、脾虚湿盛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痰阻证、湿热内蕴证、肝胆湿热证和痰瘀互阻证。结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摘选)及之前研究结果,最终将血脂异常归为以下4种证型:痰浊内阻证、脾虚湿盛证、气滞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工作组建议,对血脂异常患者可根据证候特点,首先采用复合证型进行辨证,若复合证型未能概括患者证候特点,则可采用单证型进行辨证。
1.复合证型
(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麻沉重,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弦滑。
(2)脾虚湿盛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腹胀满,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3)气滞血瘀证:胸胁胀满疼痛,或头痛、腹痛,其痛如刺,痛处固定,疼痛持续,或腹部有痞块,刺痛拒按,舌暗红,有紫气或瘀斑,脉细涩。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健忘,失眠,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单证型
(1)实证:①血瘀证:胸痛剧烈,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胸闷,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脉涩或结、代。
②痰浊证:胸闷或胸闷痛如窒,伴头晕,身体困重,咳吐痰涎,脘痞,舌淡,苔厚腻或白滑,脉滑或滑数。
③气滞证:胸胁脘腹胀闷、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增减,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舌淡红,苔薄,脉弦。
④寒凝证:胸闷胸痛,感寒痛甚,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苔薄白,脉沉紧。
(2)虚证:①气虚证:心胸隐痛,胸闷,心悸气短,动则尤甚,乏力,倦怠,懒言,自汗,舌质淡或淡红,脉沉细或弱。
②阴虚证:心胸隐痛或闷痛,心悸,口咽干燥,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或红绛,舌体偏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③阳虚证:胸闷痛,畏寒,肢冷,面色淡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苔白或白滑,脉沉迟或结代。
符合主要证候特点,并符合其中一种典型舌症,参考脉象即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