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与其他系统疾病

第十二章 心血管疾病与其他系统疾病

一、心血管疾病与呼吸系统

左心衰发作或加重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负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造成患者出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快,通常可达30~50次/min,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极重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

二尖瓣狭窄可引起左心房压力升高,而左心房压力升高导致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继而导致肺毛细血管扩张和淤血,产生肺间质水肿。心率增快时(如心房颤动、妊娠、感染或贫血时),心脏舒张期缩短,左心房压更高,进一步增加肺毛细血管压力。当超过4.0kPa(30mmHg)时致肺泡水肿,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等临床表现。严重的二尖瓣狭窄可引起急性肺水肿。二尖瓣关闭不全较重的患者,由于心排出量减少,可表现为疲乏无力、活动耐力下降,同时肺静脉淤血导致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静息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端坐呼吸困难等。

二、心血管疾病与泌尿系统

左心衰可引起肾损伤,严重的左心衰竭血液再分配时,肾血流量减少首先可出现少尿。长期慢性的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并可有肾功能不全的相应症状。

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年龄在 55 岁以上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如发生肾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肾区疼痛、少尿和发热等。长期肾脏缺血可致肾萎缩并发展为肾衰竭。

长期持续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导致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不断减少。慢性肾衰竭是长期高血压的严重后果之一,尤其在合并糖尿病时。恶性高血压时,入球小动脉及小叶间动脉发生增殖性内膜炎及纤维素样坏死,可在短期内出现肾衰竭。

三、心血管疾病与消化系统

右心衰可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右心衰时回心血量减少,胃肠道及肝淤血引起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是右心衰最常见的症状。此外,右心衰造成肝脏淤血肿大,肝淤血肿大常伴压痛,持续慢性右心衰可致心源性肝硬化。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和腹痛等症状。血栓形成时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发热。肠壁坏死时可引起便血、麻性肠梗阻和休克等症状。

四、心血管疾病与神经系统

脑动脉粥样硬化最常侵犯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入脑处为易发区,病变多集中在血管分叉处。粥样斑块造成血管狭窄、脑供血不足或局部血栓形成,或斑块破裂、碎片脱落造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长期慢性脑缺血造成脑萎缩时,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形成微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发生脑出血。高血压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破裂可并发脑血栓形成。脑小动脉闭塞性病变,引起针尖样小范围梗死病灶称为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的脑血管病变部位,特别容易发生在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和小脑齿状核动脉。这些血管直接来自压力较高的大动脉,血管细长而且垂直穿透,容易形成微动脉瘤或闭塞性病变。

五、心血管疾病与运动系统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以下肢动脉较多见。由于血液供应障碍而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者可持续性疼痛,下肢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动脉完全闭塞时可产生坏疽。

心脏功能异常引起回心血量减少或心脏射血减少,还会造成全身脏器供血减少,引起各脏器衰竭。

对于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其他系统疾病,积极处理原发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治疗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