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治疗

一、中医药治疗

1.中医辨证治疗

(1)心虚胆怯证:

临床表现: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善恐易惊,坐卧不宁,不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及组成:安神定志丸:龙齿、茯神、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

加减化裁: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为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兼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兼心血不足,加阿胶、制何首乌、龙眼肉;兼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兼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兼气虚夹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

(2)心血不足: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动则尤甚,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失眠健忘,倦怠乏力,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及组成:归脾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龙眼肉、大枣、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生姜。

加减化裁:若心动悸而脉结代者,乃气虚血少,血不养心,宜用炙甘草汤;气虚甚,加黄芪;血虚甚,加当归、熟地黄;阳虚甚而汗出肢冷,加附子、黄芪、煅龙骨、煅牡蛎;阴虚甚,重用麦冬、地黄,加沙参、玉竹、石斛;自汗盗汗,加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纳呆腹胀,加陈皮、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失眠多梦,加合欢皮、首乌藤、柏子仁;热病后期心阴受损而心悸,生脉散加减。

(3)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心悸而烦,易惊不得安寐,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腰酸,急躁易怒,耳鸣,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及组成: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生地黄、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加减化裁: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加龟甲、熟地黄、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阴虚而火热不明显,可单用天王补心丹;阴虚复有瘀热,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郁金。

(4)心阳不振:

临床表现: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急躁易怒,耳鸣,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及组成: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桂枝、附子、人参、炙甘草、龙骨、牡蛎。

加减化裁:形寒肢冷,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大汗出,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服;兼见水饮内停,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若夹瘀血,可加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兼见阴伤,加麦冬、玉竹、五味子;心阳不振,心动过缓者,重用桂枝。

(5)水饮凌心:

临床表现:心中悸动,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水肿、形寒肢冷,恶心、呕吐,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温阳化饮,宁心安神。

方药及组成: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炙甘草、白术。

加减化裁: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肺气不宣,水饮犯肺,咳喘、胸闷,加杏仁、前胡、桔梗宣通肺气,葶苈子、香加皮、防己泻肺利水;兼见瘀血,加当归、丹参、川芎、泽兰、益母草;因心肾阳虚而致水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当用温阳利水之剂,如真武汤。

(6)心脉瘀阻:

临床表现: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及组成: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乳香、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黄、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加减化裁:气滞甚,加柴胡、枳壳;气虚甚,加黄芪、党参、人参;血虚甚,加制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阴虚甚,加麦冬、玉竹、女贞子;阳虚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痰浊壅滞,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陈皮;胸痛甚,加延胡索、五灵脂、蒲黄、三七。

(7)痰火扰心:

临床表现: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痰多黏稠,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痰火壅盛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及组成:黄连温胆汤,半夏、陈皮、竹茹、黄连、枳实、茯苓、大枣、甘草。

加减化裁:痰热郁结,大便秘结较重,加大黄;心悸重,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火郁伤阴,加麦冬、玉竹、天冬、生地黄;若热象不显,痰浊阻滞心气,而见心悸短气、胸痞胀满、痰多,或食少腹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者,可用导痰汤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若见脾虚夹痰心悸者,可加半夏、陈皮、谷芽、麦芽、豆蔻。

2.针灸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宁心定悸。取手少阴经、手厥阴经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主穴:心俞,郄门,巨阙,膻中,神门,内关。

配穴:心虚胆怯加胆俞、大陵;心血不足加膈俞、血海、足三里;心阳不振加至阳、关元;阴虚火旺加肾俞、太溪、三阴交;心血瘀阻加膈俞;水饮凌心加水分、阴陵泉。

方义: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分别为心经和心包经的背俞穴、募穴,属俞募配穴法,可调心气以定悸,不论何种心悸皆可用之;神门为心之原穴,可宁心定悸;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功在宁心通络、安神定悸。

操作:心俞、厥阴俞向下斜刺0.5~0.8寸(1寸≈3.3cm,全文特此说明),巨阙向下斜刺0.5~1寸,膻中向下平刺0.3~0.5寸,神门直刺0.3~0.5寸,内关直刺0.5~1寸,均行平补平泻法。配穴行虚补实泻法。

(2)其他治疗:

①耳针法:取心、胆、脾、肾、交感、神门、皮质下、小肠,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②皮肤针法:取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叩至局部出现红晕略有出血点为度。

③穴位注射法:取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每次1~2穴,用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每穴注射0.5mL。

④拔罐法:取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每日1~2次,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