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研究进展

一、西医研究进展

(一)西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1. 病因

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病原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扩张性心肌病和肺心病等。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心律失常与患者的年龄和发病率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心率失常更常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到达一定的年龄以后,身体的机能也随之减弱,脏器的相关功能也随之消减,这样就很容易引起一些合并症,这些因素都大大的加剧了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2.分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出现异常,根据发生时的心率快慢程度,可以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心律失常;根据发生的原理,可分为冲动传导异常型和冲动形成异常型心律失常。

3.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多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可能伴有有头晕、黑矇、晕厥等。心律失常时听诊可以检查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律和心率。当心房颤动时可以发现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窦性心动过速时心率增快>10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时心率<60次/分。仔细的心音听诊也为心律失常的诊断提供了有效地诊断依据。此外,心电图作为诊断心律失常的首选辅助检查,可清晰直观地显示患者为何种心律失常,为临床医师提供迅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二)西医治疗进展

1.药物治疗

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是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主要包括4类:Ⅰ类药阻断快速钠通道,包括Ⅰa、Ⅰb、Ⅰc三个亚类, Ⅰa类常见药物有丙吡胺、普鲁卡因胺、奎尼丁等。Ⅰ类钠通道阻滞药物临床中较常见的Ⅰ类钠通道阻滞药有普罗帕酮。Ⅰa类常见药物有丙吡胺、普鲁卡因胺、奎尼丁等。以奎尼丁为例,奎尼丁的主要电生理作用机制是抑制心肌细胞膜快钠内流(ⅠNa),减缓0相上升的速度。同时抑制2、3相钾外流(ⅠKr、 ⅠKs),使其动作电位时限延长。其对心电图的作用是使室内传导变缓(QRS波延长),不应期延长(QT间期延长)。Ⅰb类为钠离子拮抗剂,常用药物是利多卡因、美西律、苯妥英钠等;Ⅰc类常见的药物有恩卡尼、氟卡尼、莫雷西嗪等。Ⅱ类是β受体阻滞剂,常见药物包括美托洛尔、吲哚洛尔、普萘洛尔等;该类药物主要通过与心肌细胞膜上的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影响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等多个离子通道,从而对心肌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及收缩性产生相应作用。Ⅲ类药为钾离子通道(ⅠK)阻滞剂,主要的药物有胺碘酮、溴苄胺、索他洛尔等,临床常用胺碘酮。Ⅲ类AAD的主要作用靶点为钾离子通道,心肌细胞钾通道是发现亚型最多、作用最复杂的一类通道,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新型药物决奈达隆属可阻滞钠、钾、钙等多种离子通道。该药化学结构与胺碘酮相似,是非碘化的呋喃衍生物,因此具有胺碘酮的部分特性和疗效,而甲状腺、肺、眼毒性以及尖端扭转型室速等ADR较胺碘酮少。决奈达隆可降低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病死率及住院率,虽在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的有效性上不如胺碘酮因其安全性高于胺碘酮,所以有很好的前景。伊布利特是Ⅲ类AAD中的第2代,其化学结构与索他洛尔相似,是甲磺酸酯的衍生物,具备激活内向缓慢钠电流及促进平台期内向Ca2+电流的特性,故而具有起效快、转复律高、不良反应可自行消失的优点,具有更明显的地转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优势,但首过效应明显,不建议长期口服。Ⅳ类药物为钙离子通道(ICa)阻滞剂。主要作用靶点为钙离子通道,共包含5个亚类,即Ⅳa~Ⅳe。主要代表药物为苄普地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和氟卡尼,临床上主要用于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的治疗。目前,Ⅳc、Ⅳd以及Ⅳe类均无临床获批药物。

最近,有研究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了现代分类,研究者在继承了Vaughan Williams分类的框架,对经典的四类药物分类进行了拓展,同时增加了与异常心率(0类)、机械牵张(V类)、细胞间通信(Ⅵ类)以及上游靶点相关的药物(Ⅶ类)的四个新类别。即:0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于HCN通道,通过与HCN通道特异性结合而抑制其活性,进一步抑制If电流,从而降低窦房结细胞自律性。伊伐布雷定为该类药物的代表,也是目前临床唯一纳入0类的AAD,临床上主要用于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及慢性心衰患者的窦性心律控制。Ⅴ类AAD主要为瞬时受体电位C亚族通道(T R PC3/T R PC6)阻滞剂,可调节细胞内Ca2+信号传导。目前该类药物如氨茴酸等尚处于研发中。Ⅵ类AAD为缝隙连接蛋白Cx(Cx40、Cx43以及Cx45)阻滞剂,可抑制细胞间偶联及动作电位传导。目前,甘珀酸作为Cx阻滞剂尚处于研发之中,可能的抗心律失常机制为减慢心房、房室结、房室旁路及心室的传导。Ⅶ类AAD主要为ACEI、A R B、ω-3脂肪酸以及他汀类药物。这些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治疗,且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心肌纤维化多伴随心肌离子通道表达及功能的异常,即由结构重构引起电重构,进一步诱发瘢痕相关室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Ⅶ类AAD通过改善心房或心室的结构重构与电重构,作为心律失常的上游治疗药物,发挥潜在抗心律失常作用。

2.非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等。

(1)电复律:大量研究证实,同步电复律可以有效终止心律失常,当药物治疗不能使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及复律时,电复律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手段。电复律适用的指征为: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律失常、快速心房颤动等伴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电复律的时机和产生心律失常的病因是转复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电复律的作用机制是使用高能脉冲使心肌在瞬间同时除极,从而中断折返激动,抑制异位兴奋灶,使快速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2)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起搏器主要是通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激动和收缩。最初的起搏器主要用于缓慢心律失常,目前新型起搏器如抗房颤起搏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等已应用于临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由Mirowski最早设计。ICD能在十几秒内自动识别室颤、室速并释放电击能量除颤,使心律恢复至正常窦性心律。目前,ICD的疗效得到了多项研究验证。据文献报道,ICD可以有效提高室颤/室速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是目前治疗心源性猝死的最佳方法。然而,目前我国ICD的应用范围还较为局限。据统计,我国每年ICD使用量不足300台,且其中绝大部分为预防心源性猝死。此外,ICD为介入性治疗且价格昂贵,其应用技术和随访流程较为复杂,这些都限制了ICD在我国的应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目前最有效的是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起搏器参数的正常与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同时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用AAD是其首选治疗手段。

(3)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也称射频消融导管消融,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为通过置入到心腔内的电极导管,应用激光、射频电流、冷冻、超声等,使病灶局部心肌损坏或坏死,从而根治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已被作为一线治疗方法来根治大多数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已用于临床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经导管消融,其适应证包括心房颤动、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4)外科手术:外科手术不仅与射频消融等治疗措施相互补充,并且对于例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一些难治性心律失常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外科手术也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另一重要的治疗手段。Cobb等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首次通过外科手术根治了预激综合征,但由于心律失常分类众多,各类型致病机制各有差异,适应证难以掌握等因素,故目前心律失常仍以药物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