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作为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二、Tn作为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用目前的分析手段在一般人群中很难检测到cTnI(0.7%)。1997年,Missov等首次在心衰患者中检测到cTn的水平升高,高敏检测方法发现,35个严重心衰患者的cTnI平均值为0.74ng/mL,但标准检测方法只检测到了一个患者有明显的cTn水平升高。Latini等所做的临床研究Val-HeFT存在同样的问题,高敏检测可发现92%的患者cTn 呈阳性,但传统手段只能检测到10.4%。下面详细介绍cTn作为心衰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一)心力衰竭的预测和预后评估

多项研究评价了循环中cTn水平升高和心衰不良的临床预后关系。心衰患者中cTn浓度变化,对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预测作用。美国ACC/AHA指南将心力衰竭发展分为ABCD四个阶段,更好地反映了心力衰竭的长期发展变化。ADHERE研究发现,无论用何种临床检验方法检测到的cTn浓度升高都与病死率的升高明显相关。这种关系不依赖于患者的人口分布、生命体征、体检结果、实验室变量和BNP水平。You等所做的EFFECT研究也有相似的结果,即使经过多元分析,cTn水平的升高仍与病死率的增加相关,并呈现出剂量效应。虽然在急性心衰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cTn改变的相关数据很有限,但一些研究也对cTn进行了连续的测量。在一个对62个急性心衰患者的小型研究中,cTnT水平持续升高(≥0.02ng/mL)的患者比无cTnT水平升高的患者有着更差的预后。同样,急诊的心衰患者也证实了cTn释放的预后意义。前面提到的Val-HEFT研究,同时用标准的化验方法和高敏方法比较了水平升高的cTnT的预后意义。用高敏方法检测出其中92%的患者cTnT水平升高,并且高敏TnT是分析的多个危险因素中对病死率最重要的一个预测因子。大规模临床研究观察到,高敏TnT水平升高的心衰患者存在左心室肥厚和心脏收缩功能降低,推测心脏重塑过程中存在收缩功能减低,引起心肌的持续损伤。

(二)慢性心力衰竭向急性心力衰竭的转换

除了对心衰的预测意义,cTn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共同研究,也能使我们对慢性代偿性心衰向急性非代偿性心衰的转换有一个新的认识。研究者推测这种转换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恶化,而是心脏肾上腺轴的急性损伤而导致失代偿。急性心衰初期的心肌损伤可能是失代偿的原因或结果,但无论如何,都可以预测患者的心衰进程,心衰的患者入院及后续的心衰事件强烈地支持了这种假说。在最近的一项重要研究中,Biolo等比较了急性心衰、稳定性心衰患者和正常对照的BNP、cTn和血管重建的标志物。与对照组和稳定组比较,急性心衰患者的cTn、胶原合成酶的标志物和胞外基质重建标志物都明显升高。这些数据表明了心肌损伤和血管重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cTn或许并不仅仅是一种心衰恶化的标志物,还起到了中间介导的作用。在一些患者中,心肌梗死后会产生cTnI的自身抗体。很明显,这些抗体会影响对循环中cTn的检测。在小鼠模型中,抗cTnI的自身抗体会导致严重的扩张性心肌病,由L-型钙内流的增强致钙过载介导,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异常。在人类,这种机制对心衰的发展和进程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我们还不清楚,但或许是将来研究和治疗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