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医诊断

二、西医诊断

1.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诊断心律失常,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详尽、细致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快速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发病时的诱发因素:例如,是否劳累,近期是否有失眠,情绪是否稳定,近期是否饮用了茶、咖啡、功能饮料、乙醇饮料,是否吸烟,是否有服用相关药物,是否患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肺心病等疾病,细致的病史采集能帮助临床医师迅速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是何种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

正常人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吸烟、饮酒、喝茶、过食等情况下,可出现心动过速,在按压颈动脉窦、恶心等兴奋迷走神经时可出现心动过缓,这些都属于生理现象。

多项研究表明,老年人心律失常多由于自身基础病引起,而冠心病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心脏本身因素,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这些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可以伴发心肌缺血、炎症、心肌损伤等,从而导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异常,因此,以上器质性心脏病均可诱发心律失常。还有长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也常常合并恶性心律失常,从而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另外,全身性因素,如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钾血症)、酸碱平衡紊乱、感染、中毒等也可引起心律失常。其他器官障碍的因素,心脏以外的其他器官,在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时也可诱发心律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发热等。 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和传导阻滞等。

(2)体格检查:心律失常往往有心音强弱不等、心率绝对不齐,大炮音、奔马律、二联律等一系列的体征,精确捕捉到这些体征也能帮助临床医师快速诊断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时心率增快>100次/min,窦性心动过缓时心率<60次/min。仔细的心音听诊也为心律失常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诊断依据。

2.辅助检查

(1)心电图:心电图是目前临床上心律失常广泛使用的检查方法,可为心律失常的诊断、分类提供重要依据。心电图在诊断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心电图P波、QRS波、T波等各波形的形态和相互关系,以及ST-T的形态;是否为窦性节律,形态是否规则,频率是多少,PR间期的长度是否规则;QRS波形是否增宽变形,QT间期的长短等。但心电图只能记录在行心电图检查时的几十秒钟到几分钟的心电图,并不能及时发现间歇、随机、短阵发作的心律失常,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静息心电图仍然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敏感性较低,许多心律失常需要采用各种诱发试验才能被引发。有许多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但是临床表现又高度怀疑有心肌缺血。这时就需要患者进行负荷试验检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让患者在活动平板上以一定的速度步行,规定的时间,或上下阶梯若干次后,立即或间隔固定的时间再行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是否有心肌缺血的表现。通常,描记的心电图仅能记录到患者平卧时几分钟之内的心电图变化。

(2)24h动态心电图:由于常规心电图只能描记患者平卧几秒钟至几分钟内的心电图变化,故存在一定局限,而使用24h动态心电图即可捕捉患者24h内心电变化情况,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心率最快及最慢的情况、RR间期的长短,以及在哪种情况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总结这些资料对于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心律失常出现的规律,以及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心电监护:心电监护可以持续监测患者心电变化情况,一旦患者出现急性心律失常,医护人员可以立即进行准确及时的处理。心电监护设备不仅使重症的心脏病患者有了检测手段,并且还可及时发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准确而及时地给予处理,避免猝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