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症

第十三章 心脏神经症

一、定义与病因

心血管神经症是一种因对心血管疾病的恐惧情绪让患者感到不适和病痛,产生巨大的精神及心理上的压力。反之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也可以反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引起不适症状,不良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可以经由自主神经体系和神经内分泌途径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将这种没有器质性心血管系统疾病但有精神或神经障碍且以心血管系统常见症状为主诉,称为心血管神经症。该疾病大多发生在中年、青年,20~50 岁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多见于更年期妇女。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预后良好,但长期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当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心血管神经症是躯体障碍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发病与精神和心理因素及一定的人格基础有关。患者因对生活事件产生错误认知与不良判断,引起应激反应,造成中枢神经和内分泌改变。长期的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发生异常。

二、症状和体征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心理和精神因素与本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痛、失眠、多梦、焦虑、食欲不振、头晕等心血管及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症状时重时轻,反反复复,部分患者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不等。这些症状与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症状的发生均直接的或间接的与心理和精神因素相关,尤其是在情绪波动时最为明显。

患者心血管系统的体格检查大多正常,少部分可出现轻度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或偶发的期前收缩。心脏听诊可以闻及心音增强或心前区收缩期杂音。部分患者心电图可见非特异性的异常心电图。

三、辅助检查

心脏神经官能主要为心理因素引起对心脏反应,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等心血管系统检查均为正常,主要为排除性检查。

四、诊 断

根据有心血管系统症状而体征较少,且无特异性,以及不能找到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可以做出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断。但必须尽可能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相反,也应警惕误诊本症为器质性心脏病。另外,也要注意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以同时伴有心脏神经官能症。此时,应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来判断心血管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官能症所占据的成分。

五、鉴别诊断

(1)心绞痛: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多在50岁以上,多为男性,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存在。心绞痛与本症的心前区不同,主要发生在运动或情绪激动过程中,位于胸骨后,呈压迫感,持续时间不超过15min,口含硝酸甘油可使疼痛缓解。本症患者心电图有时显示T波平坦或轻度倒置,甚而可有S-T段下降或运动试验呈阳性结果。此时,更需要结合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进行鉴别。必要时可做运动负荷后201铊心肌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

(2)甲状腺功能亢进:有甲状腺肿大,常伴有血管杂音和震颤、双手细震颤、突眼、消瘦、睡眠时心率仍加快。测定血清T3、血清T4一般可作出诊断。

(3)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心脏体征有心前区收缩中期喀喇音和收缩中晚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二尖瓣脱垂图像。近年来,注意到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常伴有明显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其中包括心血管神经官能症。

六、治 疗

本症的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可邀请心理医师参与诊治。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情况,掌握疾病发生的精神和心理因素。通过全面细致的心血管系统检查,应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其他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以缓解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由此产生的心理负担。并解释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安排生活,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和酗酒等,多参加体育锻炼以减轻症状。可用下列方法:①改善焦虑或抑郁的药物,如氟呱嚷吨美利曲辛片1~2片,每晨一次。②小剂量镇静剂,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③β受体阻断药,如美托洛尔每日2次,每次12.5~25g;或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每日1次。美托洛尔具有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如失眠或失眠加重等,可选用阿替洛尔等非脂溶性制剂,每天 50~100mg,分2次给药。当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不应立即停止治疗,否则易引起复发,并加重患者的顾虑,甚至丧失信心,阻碍治疗。治疗一般应至少维持2~3个月以上,药物应逐渐减量直至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