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窦性心动过速
概念:窦性心动过速(sinustachycardia)是指成人窦房结冲动形成的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速率常在每分钟101~160次之间。窦性心动过速开始和终止时,其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窦性心动过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一)病 因
1.生理因素
影响心率的因素很多,如正常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饮浓茶、咖啡,吸烟、饮酒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体位改变如立位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也加快,卧位时心率则减慢。生理因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常为一过性,持续时间较短。
2.病理因素
(1)心力衰竭:尤其在心力衰竭的早期,心率常增快。
(2)甲状腺功能亢进:大多数甲亢患者有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一般在100~120次/min,严重者心率可达到120~140次/min。
(3)急性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可达到30%~40%。
(4)休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在轻度休克时心率可达到100次/min以上;重度休克时心率更快,可大于120次/min。
(5)急性心肌炎:多数患者可出现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的窦性心动过速。
(6)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均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7)其他:贫血、发热、感染、缺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后等,均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8)药物:如肾上腺素类、阿托品类也能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二)症 状
(1)心悸,或出汗、头昏、眼花、乏力,或有原发疾病的表现。
(2)可诱发其他心律失常或心绞痛。
(3)心率多为100~150次/min,大多心音有力,或有原发性心脏病的体征。
(4)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的特点:
a. P波:窦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由窦房结发出,PⅡ直立,PavR倒置,窦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较正常窦性心律时的P波振幅稍高。在Ⅱ~Ⅲ导联中更明显。这是因为窦性心动过速时,激动多发生于窦房结的头部,此部位系心房前结间束的起始部位,窦性激动多沿着前结间束下传所致。
b. P-R间期:在0.12~0.20s。
c. P-P间期:常受自主神经的影响,可有轻度不规则,但P-P间期有差异。
d. QRS波:形态、时限正常,心房率与心室率相等。
e.频率:成人P波频率100~160次/min,多在130次/min左右,个别可达160~180次/min。婴幼儿的心率较成人略高,不同年龄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不同,如1岁以内应>140次/min,1~6岁应>120次/min,6岁以上与成人相同,应大于100次/min,通常不超过160次/min。个别婴幼儿的窦性心动过速频率可达230次/min左右。
②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特点:
a.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的窦性P波频率逐渐加快至100次/min以上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逐渐减慢至原有水平,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与正常窦性P波的形态相同。
b.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P波总数应>14.4万次。
c.窦性心动过速时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其他伴随情况:第一种情况,P波振幅变尖或增高,提示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头部;第二种情况,P-R段下移系受心房复极波的影响所致;第三种情况,可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ST-T改变或原有ST-T改变,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时恢复正常;第四种情况,Q-T间期缩短;第五种情况,出现快心率依赖型阻滞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三)治 疗
1.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2)对症处理。
2.用药原则
(1)由生理或心外因素所致者,大多不需特殊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应主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辅以对症治疗。由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制剂、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等。窦性心动过速的纠正,常作为左心衰竭控制的指标之一。
(2)非心力衰竭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不能使心率减慢。注意:洋地黄过量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高为主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药、镇静药等。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在无明确的心功能不全时,窦性心率持续>110次/min时,为减慢心率,可临时试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药,如口服阿替洛尔或钙拮抗药如口服硫氮卓酮,需要时可8~12h服1次。继发于左心衰竭的窦性心动过速,应主要处理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