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监护
所有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应严密监护呼吸、血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及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2.体位
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
3.氧疗
应尽可能保证组织获得最大供氧,使SaO2≥95%。单纯鼻导管吸氧效果不确切。近来提倡无创通气支持,目前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无创呼吸机持续加压(CPAP),即持续性呼气末正压通气;另一种是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给氧,即在前者基础上,吸气末也给予了一定压力。二者均增加肺泡内压,不仅加强气体交换,还可对抗组织液向肺泡内渗透。
(二)药物治疗
1.吗啡
具有扩张静脉、中度扩张动脉、减慢心率的作用,同时还兼具镇静作用,减少躁动所带来的额外的心脏负担。一般予3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无效时可重复给药,但应注意其对呼吸和血压的抑制作用。
2.利尿剂
作为急性心力衰竭的一线治疗药物,除利尿作用外,还有静脉扩张作用,可缓解肺水肿。临床首选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等),先予负荷剂量静脉注射,之后视病情可反复给药。出现利尿剂抵抗者预后差,此时可增加剂量和使用频度,或大剂量静脉用药,或联合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利尿剂,或联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并减少ACEI剂量、限制钠盐、纠正电解质代谢紊乱及血容量不足。
3.血管扩张剂
不仅可降低血压,降低外周阻力,亦可降低前负荷和增加心排血量。应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小剂量慢速给药并联合应用正性肌力药物。
(1)硝普钠:适用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和原有后负荷增加的患者。其降压作用强大、迅速,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起始剂量0.25μg/(kg·min),根据血压逐步增加剂量,最大可达10μg/(kg·min)。避光使用。因含有氰化物,长时间使用可致氰化物蓄积中毒,一般不超过72h。
(2)硝酸酯盐:急性左心衰竭时,硝酸酯盐在不降低每搏量、不增加心肌氧耗的前提下,减轻肺淤血,特别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使用的硝酸酯盐包含3种,一种是硝酸甘油,主要扩张静脉;第二种是5-单硝酸盐,作为硝酸甘油体内代谢的活性产物,与硝酸甘油作用类似,但副作用降低;第三种是二硝酸异山梨醇酯,不仅可以扩张静脉,对动脉亦有一定的扩张作用。3种药物均可静脉用,起始剂量0.5μg/(kg·min),根据血压、病情逐步增加剂量。突然停药会引起反跳现象,故应逐步减量直至停药。
(3)脑利钠肽:作为一种肽类血管扩张剂,它能够扩张静脉、动脉、冠状动脉,由此降低前后负荷,在无直接正性肌力的情况下增加心排血量,故也推荐用于急性心力衰竭。国内推荐先静脉注射1.5μg/kg的负荷剂量,然后以0.0075μg/(kg·min)的浓度静脉点滴。
(4)α受体拮抗剂:选择性结合α肾上腺受体,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低心脏后负荷,同时降低肺毛细血管压,减轻肺水肿,有利于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常用药物乌拉地尔,紧急情况下可先25~50mg,缓慢注射,之后以1~3μg/(kg·min)的速度静脉点滴。
4.正性肌力药
(1)β受体兴奋剂:小剂量至中等剂量多巴胺可通过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均有利于改善急性心力衰竭的病情,但大剂量可增加左心室后负荷和肺动脉压而对患者不利。多巴酚丁胺起始剂量同多巴胺,根据尿量和血流动力学结果调整剂量,同时应注意其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主要抑制Ⅲ型磷酸二酯酶,进而减少cAMP的降解,使由cAMP介导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产生明显的正性肌力、松弛性,由此增加心排血量和搏出量。
(三)机械辅助治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旨在增加舒张期冠状动脉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脏耗氧量、增加心排量。适应证:急性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者、不稳定心绞痛药物疗效不佳者、心血管造影时突发心绞痛者、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以及心脏手术前后须泵功能支持者。
(四)病因治疗
从实际出发对诱因及基本病因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控制血糖、避免使用肾损害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