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医治疗

二、西医治疗

1.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

调脂治疗以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临床上根据是否已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调控的目标水平。在决定药物治疗时需全面了解患者的伴随危险因素,对不同危险人群,开始治疗时的LDL-C水平及需达LDL-C的目标值均不同。按照上述危险分层方案,低危患者治疗目标TC<6.22mmol/L、LDL-C<4.14mmol/L,中危患者治疗目标TC<5.18mmol/L、LDL-C<3.37mmol/L,高危患者治疗目标TC<4.14mmol/L、LDL-C<2.59mmol/L,极高危患者治疗目标TC<3.11mmol/L、LDL-C<2.07mmol/L。对重度高胆固醇血症即空腹血TC≥7.76mmol/L或LDL-C≥5.18mmol/L,无论患者是否有冠心病或危险因素,都应积极进行治疗。

2.高脂血症的治疗方法

(1)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

针对已明确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进行改善,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

①饮食治疗:无论哪一型的高脂血症,饮食治疗是首要的治疗基本措施,应长期坚持。合理的膳食结构是维持脂质代谢平衡的重要措施,基本原则是低胆固醇、低脂、低热量、低糖、高纤维素。限制总热量,60岁以上老年人、轻体力劳动者每天总热量应限制在6699~8374kJ为宜。脂肪占总热量20%为宜,并且以含多链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动物脂肪不应超过总脂量的1/3。胆固醇摄入量每日控制在300mg以下为宜,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增加膳食纤维可与胆汁酸结合,增加粪便中胆盐的排泄,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45g为宜。

②增加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能够增加能量消耗,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TG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防止和减缓胆固醇在动脉管壁的沉积。可选择慢跑、快走、游泳、爬山等有氧运动。

③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多种化合物,主要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能影响脂类代谢,长期酗酒也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胆固醇、三酰甘油上升,高密度脂蛋白下降。

④减轻体重:除了能使LDL-C水平降低和提高HDL-C水平外,还能降低高血压及糖尿病发生的机会,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饮食与非调脂药物治疗3~6个月后,应复查血脂水平,若达标,可继续饮食和非药物治疗,每6个月至1年复查1次。如不达标,可根据血脂水平进行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

临床上供选用的调脂药物可分为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树脂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其他药物。

①他汀类:这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降脂作用的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该类药物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减少,并通过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的表达,因而使细胞LDL受体数目增多及活性增强,加速了循环血液中VLDL残粒(或IDL)和LDL的清除。临床能够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LDL-C,也降低总三酰甘油(TG)水平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醇(HDL-C)。此外,他汀类还可能具有抗感染、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迁移、降低组织因子的释放、稳定斑块等作用,从而降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故是当前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对于LDL-C水平增高的患者宜首选他汀类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大多数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转氨酶升高和肌病,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治疗开始时应检测肝转氨酶和肌酸激酶(CK),并在治疗期间定期监测,以求安全。不宜为片面追求提高疗效而过度增大剂量。

②贝特类:贝特类能增强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VLDL分解代谢,并能抑制肝脏中VLDL的合成和分泌。适用于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HDL-C血症。临床上可供选择的贝特类药物有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此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胆石症等,也可引起肝酶升高和肌病。

③烟酸及其衍生物:烟酸及其衍生物属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可有明显的降脂作用。烟酸的降脂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解和减少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和分泌有关。此外,烟酸还具有促进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脂蛋白中三酰甘油的水解,因而其降TG的作用明显。适用于高三酰甘油血症,低HDL-C血症或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临床常用的如阿昔莫司。常见不良反应有颜面潮红、皮肤瘙痒和消化道症状。

④胆酸螯合剂:这类药物主要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在肠道内能与胆酸呈不可逆结合,因而阻碍胆酸的肠肝循环,促进胆酸随大便排出体外,阻断胆汁酸中胆固醇的重吸收。同时,伴有肝内胆酸合成增加,引起肝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含量减少,反馈性上调肝细胞表面LDL受体表达,加速血浆LDL分解代谢,使血浆胆固醇和LDL-C浓度降低。本类药物可使血浆TC、LDL-C水平降低,但对TG无降低作用,故仅适应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或与其他降脂药物合用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

⑤其他降脂药物:a.普罗布考:本品吸收入体内后,可渗入到LDL颗粒核心中,因而有可能改变LDL的结构,使LDL易通过非受体途径被清除。此外,该药可能还具有使肝细胞LDL受体活性增加和抑制小肠吸收胆固醇的作用。主要适应于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消化不良等,亦可引起嗜酸细胞增多,血浆尿酸浓度增高,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引起Q-T间期延长。有室性心律失常或QT间期延长者禁用。b.鱼油制剂:主要含二十碳戊烯酸(EPA)和二十二碳乙烯酸(DHA)。其降低血脂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抑制肝脏合成VLDL有关。鱼油制剂仅有轻度降低TG和稍升高HDL-C的作用,对TC和LDL-C无影响。主要用于高三酰甘油血症。

⑥降脂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其血脂异常的类型及其冠心病等危险因素的高低而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

TC升高为主可选用他汀类、普鲁布考、烟酸,其中以他汀类为最佳选择。以TG升高为主可选用贝特类、烟酸及其衍生物、鱼油制剂。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能有效降低胆固醇的药物首推普罗布考。对于严重的高脂血症患者,单用一种调脂药,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调脂效果,这时可考虑采用联合用药,需注意不良反应增强的可能。

一般认为,合适的降脂药物应用常规剂量在4~6周内能使TC降低20%、LDL-C降低25%以上,并具有降低TG和升高HDL-C的作用,病人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见,不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血脂异常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期间应定期随诊,在开始药物治疗后4~6周内,应复查各项血脂指标,根据血脂改变而调整用药。如果血脂未能降至正常,则应增加药物的剂量或改用其他降脂药物,也可考虑联合用药。若经治疗后血脂已降至正常或已达到目标值,则继续按同等剂量用药,除非血脂已降至很低时,一般不要减少药物的剂量。长期连续用药时,应每3~6个月复查血脂,并同时复查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

参考文献:

[1]Grundy SM.Metabolic syndrome pandemic[J].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2008,28(4):629-636.

[2]AizawaY,KamimuraN,WatanabeH,et al.Cardiovascularrisk factors are really linked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This phenomenon suggests clustering rather than coincidence[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ardiology,2006,109(2):213-218.

[3]AlbertiK,ZimmetP,ShawJ.The metabolic syndrome-a newworldwide definition[J].Lan cet,2005,366(9491):1059-1062.

[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国循环杂志,2016,16(10):15-35.

[5]RygielK.Hyper triglyceridemia-Common Cause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J].Current Cardiology Reviews,2018,14:67-76.

[6]陈文强,王玉来.基于“脉浊”理论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再认识[J].中医杂志,2013,54(17):1450-1452.

[7]陈匡,杨晓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12-614.

[8]杨阿妮,徐义先.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10):66-68.

[9]杨敏.高脂血症痰瘀病理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6):1003-1005.

[10]安冬青,吴宗贵,梁春,等.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262-269.

[11]刘宗莲,杨凤珍,王秋风.国医大师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高脂血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9):4012-4014.

[12]王帅,王凤荣.从肝论治高脂血症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9):40-41.

[13]徐安莉,周艳艳,赵敏,等.肾主气化与脂代谢异常[J].新中医,2013,45(11):5-6.

[14]张沛然,郭改会.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及分类[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3):18-20.

[1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异常专业组.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别[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262-269.

[16]郭改会,张沛然.高脂血症的诊断及治疗.中国临床医生,2012,40(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