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瘀血阻滞

二、瘀血阻滞

现代医家逐步意识到瘀血在高血压致病中的突出地位。虞抟倡有“血瘀致眩”的观点; 《仁斋直指方》则曰: “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医宗金鉴》亦曰: “瘀血停滞……神迷眩远。”可见,古人已认识到瘀血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角度讲,原发性高血压的实质在于机体存在“血流供求不平衡”,是因动脉硬化、狭窄、管壁的粥样斑块形成,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增高,血中脂质增加,致使心脏血液流变状态及微循环障碍等诸多因素引起,这符合“血瘀”的特点,在这些病变的基础上,病变的小动脉,尤其是心、脑、肾血管极易发生痉挛、半闭塞或闭塞,从而产生“瘀血”。所以,血瘀证存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全程,是原发性高血压重要的病理机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参以合理的活血化瘀治疗,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观点相吻合,对于改善临床症状、逆转各项检查指标、减少靶器官损害、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从根本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拓展了新的治疗思路;瘀血阻滞应该成为中医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机。中医体质学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研究也表明,瘀血质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两大危险因素之一现代研究已证明,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流变性、解除血液浓黏凝聚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脂等作用。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评定应综合考虑治疗对血液流变学、血脂、心血管结构功能及各种并发症的影响。而活血化瘀药降低血压的作用机制一方面表现为直接降压效应,主要通过抗凝、抗黏起到协同降压之效及部分药物的直接扩血管效应;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预防效应,有一定抗高血脂作用,防止脂质浸入内皮下间隙导致小动脉壁损伤、变硬、变窄,从而防止外周阻力增加,更重要的是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严重并发症的作用。保护血管、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是活血化瘀药用于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的突出优势所在。临床实践证实,活血化瘀法在高血压治疗中收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