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诊断
目前,临床常见的对高血压的中医命名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命名是以高血压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命名,如“眩晕” “头痛”等。因患者个体差异,主要症状有所不同,以致各医家在记录原发性高血压时所用的病名不统一。《内经》中也曾出现过“首风”“闹风”等,1997 年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将原发性高血压病命名为“风眩”,认为“风眩”是因肝肾阳亢阴亏、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2002 年发布的《原发性高血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归属于“眩晕”范畴内。祁怡馨等分析了1968—2013年398篇有关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类文献和证候调查类文献,其中提及原发性高血压名2858篇,其中出现率>1%的病名有9个,分别为“眩晕”“头痛”“肝风”“肝阳”“中风” “风眩” “肝火” “头风” “薄厥”,此可见原发性高血压名不同,其指导治疗的理论、对病因、病机、证型的认识,以及处方用药上必然不同。基于《灵枢·胀论》: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 脉大坚以涩者,胀也。”认为“脉大坚涩”与西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描述十分相似,并进一步在文章里详细地论述了“血脉理论”。 《灵枢·胀论》提到: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 岐伯曰: 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顺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而为胀也。”指出“营卫”病变是导致脉胀的主要原因,营卫病变即是气血的病变。脉胀会引起五脏六腑之胀,与西医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相吻合。西医对高血压的研究主要是以动脉研究为主,但是在中医理论中, “脉”含义更为广泛, 《灵枢·决气》云: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的功能是“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说明脉在人体内不单指动脉,还包括静脉及沟通内外、表里、脏腑的一切通路。《内经》将“脉”视为一个独立的脏器,名曰“奇恒之府”,强调脉管系统是一个整体,对脉的研究应该不止于动脉。因此,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注重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