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因病机(心悸的病因病机)
中医并无心律失常一说法,心律失常当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心为君主之官,主行血脉而藏神明,心病则气血逆行,神明不安,发为惊悸怔忡。心悸多因感受外邪、七情内伤、药食不当、体虚劳倦,致邪滞心脉、心神不宁或正气不足、心神失养而发病。
(一)病 因
(1)感受外邪:风寒湿痹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或风湿热邪,内侵心脉;温病疫毒,灼伤营阴,或邪毒内扰心神,均可发为心悸。
(2)七情内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长期忧思不解,阴血暗耗,心失所养而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不宁而悸。此外,怒则气上,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而悸。
(3)药食不当: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引起心悸;或嗜食醇酒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而发为心悸。
(4)体虚劳倦: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伤脾,生化乏源,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
(二)病 机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心脉不畅,心神被扰,而发心悸;若脾胃虚弱,心之气血化生乏源,或脾失健运,痰湿内扰心神,亦可发为心悸;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或热毒犯肺,内舍于心,或肺气亏虚,不能助心治节,心脉运行不畅,亦可悸动不安。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饮、瘀、痰、火扰心,心神不宁。
本病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比如,临床上阴虚者常兼见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杂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滞、血瘀、痰浊。
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及治疗当否等因素。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阵发,治疗及时得当,病证多能向愈;反之,若病久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可出现气血不足、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之候,脉象可见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等。若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则可出现喘促、水肿、厥、脱等危候,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