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如何诞生的
通过王德明的介绍,结合记者的现场观察,我们大体上了解到,已经出土的制盐作坊,在坑井南北两侧,有两条水沟分别流向坑池,目前已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坑池约10个,深约50厘米。据分析,坑池分沉淀池和蒸发池两种。沉淀池主要作用为净化卤水,蒸发池主要作用为提高卤水浓度。沉淀池、蒸发池均为目前国内首次发现。沉淀池、蒸发池的出现,说明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了解了渤海南岸地区春夏之交降水量少、干燥多风、蒸发量大的特点,充分利用日晒、风力等自然力来提高卤水的盐度,这是后来晒盐工艺的雏形。
遗址中还发现了位于南北坑池群中部的巨型盐灶。有考古人员认为,规模巨大的制盐设施,如盐井、盐池群、盐灶的发现,再加上在双王城一带所发现的多处规模大、分布密集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说明商周时期这里的制盐工业已存在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是国家控制下的盐业生产基地。这也是中国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比文献所记录的东周时期齐国盐业官营制度早数百年。
据了解,在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最多的一种器具是“盔形器”。专家们认为,其在用途上推断与古代制盐有关。有关资料表明,古人制盐时往往需要打碎制盐工具来取出坚硬的盐饼,在双王城遗址考古现场也发现了陶片集中的灰坑,或许能印证这种说法。不过,由于目前还缺乏考古依据,因此这种盔形器是否是“破罐取盐”所需还要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确是一种制盐工具。
王德明指着一个浅坑介绍道,古时地下卤水水位比现在要浅,有的地方还不足一米,这些坑井的用途就是当时人们从中取卤制盐。王德明为我们复原了当时人们制盐的全过程:从卤水井提取卤水,经沉淀池沉淀、蒸发池蒸发提高卤度后,舀入灶室两侧的蓄水坑。灶室内,一人在火道旁烧火,两侧有人不断从蓄水坑里舀出卤水倒入盔形器,随着温度升高,卤水蒸发,再不断向盔形器内添加卤水,并不断地撇刮漂浮在盔形器内的硝碱、钙类,待盔形器内盐煮满后,打碎盔形器,取出盐块。
北京大学教授、盐业问题专家李水城称,双王城水库制盐遗址群面积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国非常罕见。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表示,这个遗址群中出土的一处遗迹可以确定为制盐作坊,从中可以看到制卤、煮盐的生产过程,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用海水制盐的作坊。
一直从事此项遗址考古的燕生东博士称,此处发现比文献记载的莱州湾一带最早的唐代盐井提早了1 600年,比其他地区发现的盐井早3 000年。
双王城盐业考古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今年7月,该项目又获得由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