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济南:南水交响泉水叮咚

泉城济南:南水交响泉水叮咚

泉是济南的灵魂。11月1日,我们漫步在趵突泉周围,沿着清可见底的蜿蜒水渠,探寻散落在石缝中的众多泉眼。在白石泉边,红色和黄色的菊花一团团,映衬着泉水的清澈。市民们用水壶从泉眼中熟练地打满水,再灌到瓶瓶罐罐中去。

上前询问,一位老者乐呵呵地回答道:“这泉水是用来做饭的。熬出来的粥、蒸出来的米饭格外香甜。两个水桶,不到十斤,每天往返两趟,既能用泉水煮饭,又赏了风景,还锻炼了身体,可谓一举三得”。

“人间月影清,天上秋期近。”至黑虎泉畔九女亭时,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突然间,树上的、地面上的、拱桥上的霓虹灯全亮了,我们仿佛一下子进入了天街:小桥流水,灯影婆娑,人流如织。人们赏泉、亲泉、听泉,或在茶座里泡一杯清茶凭栏品泉,感觉泉水已经浸泡在每个济南人的血液里了。

泉水已经成为济南的名片。谁能想象,济南人若是没有了泉水的滋润,那生活该多么无味?这样的事情在南水北调到来之前,不断上映。

自从有了南水北调工程,“保泉补源”就成了新名词,上了热搜。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介绍说,2015年6月21日,趵突泉水位降到了2003年泉水持续喷涌以来同期最低水位:27.16米。地下水位低,原因很多,首先是降雨量偏少,造成基础水位低。其次是农业春灌时节,抽地下水浇地,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给。

其实,2014~2016年,济南周边地区降雨量就一直偏少。经过多年监测分析,济南泉眼的喷涌程度,大部分取决于玉符河河道的渗漏量,也就是说,玉符河水量充沛,泉眼就旺。把好脉后,济南迅速开出了药方,综合调配南水北调水资源,调卧虎山水库水至玉符河渗漏带补源。

2015年至2016年7月,应济南市要求,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引江、引黄,保泉补源5 800万立方米,保障了济南泉水四季喷涌。

针对网上众说纷纭的趵突泉“造假”说,高德刚严词纠正,以趵突泉为代表的济南泉水成因自古以来就是个谜,不过它是实打实的自然景观,会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并非人工喷泉。

高德刚进一步解释,济南市民世代饮用泉水,自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济南南部山区水库水和黄河水开始取代地下水,变成了济南市的主要水源,地下水采用量逐渐减少。

近年来,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济南市建设了“五库连通”工程,这是济南市利用长江、黄河等客水的“开源”工程,南水北调水通过“五库连通”工程,改变了济南市区南部河道和小型水库靠天等水的局面,有效维持和增加了河道水流量,改善了生态环境。

从2003年开始,济南逐步关停自备井。高德刚说,自2013年南水北调进入山东后,地下水用于城市供水只占10%以内。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南水北调受水区的地下水位回升了0.26米,南水北调为山东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源保障。

除了工程措施之外,济南还出台了制度和地方法规,为泉水保驾护航。2005年,济南发布《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2017年,重新修订该条例,把泉水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遵循“保泉优先”原则,突出了“四条生态红线”,增加了泉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这也是济南市打造世界著名泉城的自信基础。

记者:许安强

中国南水北调报,201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