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的支持,看得见的效果——山东段“调水沿线巡礼”报道综述

离不开的支持,看得见的效果——山东段“调水沿线巡礼”报道综述

由《中国水利报南水北调周刊》与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组成的联合采访组,历时3个多月,先后实地采访了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沿线的重点市(县、区)政府领导,并在周刊一版相继推出“调水沿线巡礼·官员访谈”栏目,同时在周刊文化版配发了反映相关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文章,所发稿件在南水北调沿线引起了较好的反响。目前,该报道活动已告一段落。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离不开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水利报南水北调周刊》于2007年元月创刊后,为了宣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给山东相关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以及沿线各级地方政府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给予的大力支持,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开展了“调水沿线巡礼”采访报道活动。采访组先后实地采访了枣庄、济宁、泰安、济南等市及台儿庄区、驿城区、微山县,感受颇多。

沿线各地在设置管理机构、移民迁占、营造良好施工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得到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济宁市在山东省率先组建了市级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泰安市在各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的经费支出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配备车辆,从人、财、物各方面提供了保障;枣庄市为加强建设工地的治安工作,市公安局派出专职干警,常驻施工现场,研究制订安全保卫方案,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并与基层派出所、村委会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济南市党委、政府领导多次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地视察和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条件。沿线各地在实践中创新和总结出来的这些做法和经验,必将在今后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实践中起到借鉴作用。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对推动沿线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为确保干线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的国家标准,将东线建成一条“清水走廊”,山东省沿线根据“先治污、后通水”的要求,按照“治”“用”“保”并举的小流域治理思路,将水污染治理、水资源循环利用、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同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借助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这个大好机遇,优化城市规划设计,使生态与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不仅对保护东线水质安全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为实现水兴、城兴,造福一方百姓做出了不懈努力。

联合采访组在采访中,亲眼看到了沿线城乡水环境整治后的亮丽景观,也亲耳听到了沿途受访群众对生活环境改善的真诚赞许。

南水北调是一项世纪工程,对沿线经济社会的作用也是广泛而巨大的,对此济宁市副市长韩军具有深刻的认识。他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随着水资源保证率的提高,济宁市将形成北引黄河,南通长江,旱可调、涝可排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这对济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枣庄市副市长王光荣也说,枣庄将以南水北调工程为枢纽,规划新的水系网络,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依托南水北调工程,枣庄将大力发展水产、特色农业和以“千年运河之旅”为主题的旅游业,从而带动沿运河经济带的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给泰安市带来的同样是难得的大好发展机遇。副市长彭华解释说,东线工程建成后,将会出现东平湖水面稳定、水质优良、地下水储量增加和湿地面积扩大的局面,不仅有效改善生态与环境,而且有利于促进泰安市“绿色水产品工程”的实施。东平湖蓄水后,泰安至济宁段的航运有望恢复,必将大大促进物资与文化的交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对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来讲意义更加直接,更加重大。副市长赵文朝说,济南市是一座泉城,济平干渠建成通水后,可将东平湖水调往玉清湖水库,缓解供水紧张局面,满足保泉要求。将来城市工业、生活用上长江水,可把挤占农业、环境与生态用水退还给农业和生态与环境,使农业缺水和生态与环境恶化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

从2002年年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的济平干渠率先开工建设以来,至今虽然还不到5个年头,但通过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我们不仅领略了沿线各地在生态与环境改善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而且也感受到了沿线各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劲势头。我们相信,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必将对沿线各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与环境的改善发挥更大的助推作用。对此,我们将密切关注,并给予及时宣传报道。

作者:苏冠群 李志杰 高德刚

中国水利报南水北调周刊,2007-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