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记

“源头”记

这哪儿是什么水利枢纽工程,分明是一处旅游景区。整个工程气势磅礴,雄伟壮丽。门前,“江都水利枢纽工程”8个浑厚有力的金色大字熠熠闪光。入门,绿树鲜花相迎,碧水滔滔环绕,不远处的4座灰白色抽水机站,呈“一”字形东西排列、巍然矗立、蔚为壮观。南面,万里长江,波涛滚滚,烟波浩渺。北面,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东西两侧,滔滔的通扬运河、芒稻河,如白色的莽带飘落在百里绿色的田畴。

我们是披着夕阳的一缕橘黄来到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现场的。夜宿江都,伴随清凉的夜风和水汽,我信步长江、大运河交汇的岸上,聆听长江和大运河呢喃。历史上,苏北平原曾是个易旱易涝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举世瞩目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在1961年12月扬起了第一锹土,相继兴建了一、二、三、四站及其配套工程,不仅使苏北成为稻菽千重的“鱼米之乡”,还保证了苏北运河大动脉的畅通。

随行的工程管理人员介绍,1977年3月,这个拥有亚洲最大排灌能力的水利枢纽在世界东方巍然出现。全站共拥有33台机组,总功率近5万千瓦,每秒钟可提引江水473吨,自引江水550吨。一小时抽水量可供4万亩田插秧。一天一夜的抽水量,如果注入宽深1米的水渠,可以绕地球一周。它既能自流排灌,又能扬水排灌。遇旱时,它能把长江水抽引到大运河的自流灌区,灌溉江都、高邮、宝应、兴化、淮安5个县的300多万亩农田;受涝时,它可以把里下河地区的渍水排入长江,减轻这个地区的内涝灾害。

我曾经见过都江堰的神奇,也曾见过长江三峡的雄伟,现在终于见到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这样的“多功能”。第二天,我们考察了4座泵站。其中第四站是功率最大的一站,其工效远远超过了以前建成的3个站。从控制室内隔着玻璃俯视,站房内一溜排列着7台3 000千瓦的巨型电机,跟排兵布阵一样整齐如一。再沿梯盘旋而下,来到底层,又能看到一台台庞大的机泵,每台泵的直径都达3米以上。可以想象,工作人员只要在操作台揿按电钮,巨型机泵就会井然有序地运转,就能看到出水口巨型水泵吐出的漩水翻滚,如野马脱缰,如蟠龙闹海,奔流直泻,气势惊人。

徐淮地区曾有“江水望不到,淮水不可靠”之叹;苏北地区曾有水漫泽国、饿殍遍野之灾。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效益显现:1978年徐淮地区严重缺水,共输送近60亿吨长江水,有效解决了小麦冬灌、水稻培植和工业、交通及人民生活用水;1994年大旱之年,仍使偌大的苏北仓满囤盈;1991年百年未遇的大涝中,共倒排洪水达27亿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苏北的灾情;在排灌的淡季,利用淮河余水发电,给远近的工厂、农村送去了一片光明……

这是江苏“江水北调”的源头,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也许是“源头”的缘故,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这里考察。有心的江都人把一块写有“源头”的石碑竖起来,还刻下了将流传弥久的文字:

迩岁,南水北调三线筹划就绪,引江济淮之东线先启扩容,江都龙首,再露峥嵘。会期滔滔江水,逾黄淮而穿泰岱,济海河直达京津,泽润齐鲁,碧染幽燕,其膏民济世之功,可与日月同辉也。

这一水利奇迹曾经为江苏“江水北调”事业屡建功勋,今又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启动新一轮伟大壮举。她将与宝应站工程共同组成东线第一级抽江泵站,实现一期工程的输水目标。这是水往高处流的第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