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典治污,产业升级
深秋时节的南四湖,碧波荡漾,芦苇丛生,生态之美引人入胜。望着此景,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鱼虾绝迹、污水横流的“死湖”“酱油湖”。而让南四湖“起死回生”的10年漫漫治污路,也正是南水北调东线治污的一个缩影。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关键在水质。如果水质不达标,一切都是白忙。
在工程建设之初,国务院就明确提出“三先三后”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那么,长达上千千米的“清水廊道”能否建成?东线治污又为何被称为“世界第一难”?
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副总经理由国文向记者介绍,2002年东线工程启动时,调水沿线水质污染十分严重,甚至有人怀疑,南水北调会不会成为污水北调。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东线的成败在治污,关键在山东,重点在南四湖。
此话不无道理,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的输水通道和调蓄湖泊,涉及苏、鲁、豫、皖4省32县,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千米。
然而,当时的南四湖流域内遍布着数百家污水排放企业。53条入湖河流,鱼虾全部绝迹,湖区水质全面呈劣Ⅴ类,局部湖区COD甚至高达每升上千毫克。“当时流域沿线的企业污水直接排放,水黑得可以直接当墨水,奇臭无比。”高德刚告诉记者,按照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治污规划,通水之前必须将沿线污染治理好,使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全线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从劣Ⅴ类水变Ⅲ类水质,这需要削减污染负荷80%以上,COD控制在每升20毫克以下,这一治污难度举世罕见,甚至被一些专家视为流域治污“世界第一难”。
治污,必经转型之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确保水质安全和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要倒逼当地企业调整结构,避免不了转型升级的阵痛。
山东省济宁市环保局副局长刘云廷以山东造纸业为例,向记者介绍:“十多年前,山东省内造纸厂700多家,排污量占全省排污总量的70%以上。一家造纸厂就能染黑一条河,是很大的环保困扰。对此,山东采取的办法是,制定远高于国家行业的排放标准,用标准去倒逼造纸行业转方式调结构。”
山东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流域性排污标准,其中COD排放标准最高严于当年国家行业标准6倍多,氨氮排放标准最高严于国家行业标准7倍,并且统一用流域性排放标准,取消了行业污染排放的“特权”。这一近乎苛刻的地方标准不仅逼停了许多污染严重的“小土”企业,也倒逼一家家大企业纷纷升级生产工艺,开始了壮士断腕般的环保治污自我革命。
经过改造,山东造纸业产能不降反升,变成低耗能、重环保的绿色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而在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中,山东连续9年排名第一。据当地有关部门测算,一系列治污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前了十几年。
作为十几年来东线治污的见证人,刘云廷对于结构调整对治污的贡献感慨颇多:“经过治污,山东的造纸业没有被治垮,反而升级了,污染物也大大下降。山东兖州太阳纸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不仅在全国的市场占有份额大大提升,还拥有了更先进的生产和减排技术。现在它已经走出国门,去美国建厂了。”
其实,东线治污,难的不仅是南四湖。由于东线处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又是主要利用现有的京杭运河输水和湖泊调蓄,因此各省的治污任务都很艰巨,也各具特色。
江苏省的做法则是按照“清污分流”和“节水减排”的治污理念,规划实施了一批深化治污项目,主要包括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网建设等。“过去靠水吃水,沿途的散货小码头较多,油污和生活污水对水体污染严重。”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处长沈健介绍,江苏省对航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对危险品运输更是按照《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条例》有关规定禁航,这是必须守住的红线。“为了治理面源污染,江苏省还专门设立了水产品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区,并对养殖区废污水进行专项治理。”
江苏、山东两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力扼污,关停不合格企业,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决不让污染源死灰复燃。当地还推行环保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去年,江苏仅因为南水北调被一票否决的重大建设项目就有17个。”沈健告诉记者。
经过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流域治污和生态保护,东线工程沿线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昔日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变成了清澈见底的生态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