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治污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江都水利枢纽站,一块刻有“源头”字样的石碑静静矗立。每年,有150亿立方米左右的长江水从这里踏上征程,输送至千里之外的华北地区。“源头”二字,对江都来说意味着荣光,更代表着责任,如果水质在这里不能得到保证,那此后1 467千米沿线亿万人的用水安全更无从谈起。
按照水源地的环保要求,江都全境1 332平方千米被分为3个区域,其中202平方千米被划为禁止开发的“红线区”,100多家水泥厂、化工厂、化肥厂因为位置靠近送水通道相继关闭,涉及投资额60多亿元。
沿调水线向北,位于南四湖南端的徐州,是东线在江苏境内的最后一关。这座曾以水泥建材、电力、煤炭、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为治理污水果断关闭了100多个散货码头,并着手建立亿吨大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综合整治、源头控污、清淤疏浚、综合开发,使主要河湖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尾水导流专用工程体系,保障了南水北调输水水质安全。
江都和徐州都只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强力治污的缩影。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事实上,北上南水所到之处,无不将保水质作为首要目标——
为守护一江清水,江苏省先后启动两轮治污工程,推行环保问责、一票否决,南水北调东线沿岸仅化工企业累计关停800多家;治理面源污染,设立水产品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区,并对养殖区废污水进行专项治理;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减少落后化工产能,治理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环境隐患。山东省,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对沿线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升级改造;实施环南四湖、东平湖人工湿地项目建设,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强化入湖水质治理……
目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流域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昔日污染严重、臭气熏天的臭水沟改头换面成为清澈见底、鱼鸟成群的生态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