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门
2025年10月24日
技术引进门
在引智之路上,山东人动身得很早。
200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伊始,跨流域长距离调水,防渗施工尤为关键。“以前技术不行,只靠人力,一人拿把抹泥刀,衬砌速度低、质量差。”调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瞿潇介绍说。
怎样能做到机械化?手上只有1988年“引黄济青”工程时引进的一套美国设备,对几乎腐蚀报废的设备进行改造,山东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南水北调局)的攻关小组绞尽脑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还得再出国看看。”借着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水利部“948”引进国外先进水利科学技术项目的东风,2003年的引智之行,水利工程师们一眼相中了土耳其施工现场的大型滑模成型机,“顺藤摸瓜”来到意大利原产公司买设备、学技术。
如果说输水干渠是血管,那么泵站就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心脏”。想要把国际最先进的技术输送进来,还得靠引智的“泵”。2009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这个河渠纵横的水城见到中小型清淤泵,研究员李永顺登时眼睛一亮:“跟挖泥船相比,这个在中国更有市场。”荷兰、日本国际知名水泵厂商的技术先后被“请进来”,分别应用于二级坝泵站、韩庄泵站,长江水由此“节节高升”。
东线泵站多,天然漂浮物是个麻烦,污物清理要特别当心。2007年,结合水利部“948”项目的实施,研究中心赴英国的大型渠道清污技术培训带回来了“真经”。目前,自主研制开发适应我国渠道的大型栅格清污设备,已在山东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泵站工程遍地开花。
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孙义福介绍,省南水北调局高度重视出国培训工作,每年的出国“取经”已经形成制度。据山东省外国专家局统计,2003年以来,山东省水利厅共派出13支出国培训的队伍,马不停蹄的足迹遍布了荷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巴西、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