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调水:打造“黄金水道”
一江清水北上。自2013年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这个“黄金水道”也正在发挥着巨大效益。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主要是缓解苏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江苏省苏北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泰州等7市50县(市、区)受水区共计4 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副总经理胡周汉告诉记者。
更让南水北调人津津乐道的是,东线治污挑战了“世界第一难”,沿线各地开展了持续多年壮士断腕般的治污攻坚战,将曾经的“一湖酱油汤”变成如今“一泓清水”,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从2003年的3%到了2013年的100%。
如今,“南水北调水已成为山东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对有效缓解山东过度依赖黄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意义重大。”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说。
资料显示,2014年6月,干旱侵袭了南四湖,湖区蓄水不足历年同期的两成,水位降至2003年以来最低,生态危机告急。8月5日起,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向南四湖实施生态应急调水,历时20天,入湖水量达到8 000万立方米,南四湖水位回升,湖面逐渐扩大,鸟类开始回归。从此因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彻底改变了南四湖、东平湖无法跨流域补源的历史。
在济南,自从有了南水北调工程,“保泉补源”就成为了水务工作新常态。
高德刚介绍说,2015年至2016年7月,应济南市要求,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引江、引黄,保泉补源5 800万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济南泉水四季喷涌。
虽然东线已发挥出巨大的效益,但在专家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在东线工程开放日的座谈会上,胡周汉表示:“若东线后续工程建成,调水线路均向北延伸至京津冀地区,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发展等国家战略。届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战略价值和生态效益将进一步凸现。”
中国政协报,2018-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