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南旺”

难忘“南旺”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古代水利建设的奇迹,是大运河控制性节点工程。这个工程被国家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所以大运河申遗也与南旺分水枢纽古建筑群密切相关。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坐落在汶上县南旺镇的汶水入运处,历史悠久。元代开凿京杭运河,南旺因地势隆起,像个罗锅,被称为“水脊”。水脊成了运河畅通的难题,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和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经过勘察,在戴村筑坝遏汶,驯服汶水西行,从南旺入运,七分北流,以济漳、卫;三分南流,以济黄、淮,而漕运通。后建龙王庙于分水处,故称“分水龙王庙”。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系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工程,凝聚了数代乃至数十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千古奇迹。然而岁月无情,随着古运河的改道和“文革”动荡时期的破坏,龙王庙渐趋萧条,建筑物也多有倾颓,现仅存禹王殿、宋公祠、关帝庙、观音阁,默默地站立在运河故道旁。

你千万不要说她“其貌不扬”。其建坝设闸的原理和世界上著名的巴拿马运河以及我国兴建的葛洲坝工程都有相似之处,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范例,具有永恒的研究和借鉴价值;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中国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其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

历史上,南旺枢纽工程有“真令唐人有遗算,而元人无全功”之美誉。

精通水利知识的康熙皇帝褒奖说:“朕屡次南巡经过汶上县分水口,观遏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全之妙。”

美国水利专家方维看到后曾无比敬佩地说:“此种工作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的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被古人之综其事,主其谋而遂如许完善之结果者,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耶。”

毛泽东主席在了解南旺分水工程时,也曾发出由衷的赞叹,称白英是“农民水利家”。

遗憾的是,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也是第一次光顾南旺分水工程,无上钦佩的同时,认真听取讲解。

京杭大运河途经鲁西南,其南旺地段是一个制高点,这段运河因水浅难以通航。明朝初期,宋礼、白英利用大汶河水源丰富和大汶河上的坎河口地势高于南旺的条件,在坎河口修筑戴村坝截住大汶河的水,又从戴村坝至南旺分水口开挖一道80余里长的小汶河引汶济运,才使得南旺段运河有了足够的水源。

这段运河水量北少南丰,为达到引汶入运于南旺分水补源的目的,宋礼、白英在小汶河入运口对岸砌石堤,并建造了一个鱼嘴形的石拔(分水尖),这样不仅能防止洪水冲刷,而且可调节南北分水量。因此,民间流传着“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同时,宋礼、白英又根据地形设置水闸,科学调节水量,保证了南北过往船只的顺利航行。

宋礼、白英还利用运河两岸的洼地创诸湖,建斗门,以调节运河水量,逐渐形成了蜀山湖、马踏湖、南旺湖等湖泊,当时叫“水柜”。夏秋水盛时,通过斗门将洪水泄入湖泊,冬春运河水量不足时,再将湖水放入运河,以补运河水源的不足。这样,既减轻了小汶河下游洪涝灾害,又能使得枯水季节的运河航行不至中断。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建成后,使京杭大运河畅通了500多年。她无疑是大运河上最为闪光的亮点之一。似乎是大自然在和人类开玩笑,直到目前大运河水的丰枯依然以南旺为界:南旺以北,一直到天津,是枯干的,只有故河床依存,完全废了,有名无实,有的河段只剩下泄洪和充当污水沟的功能;南旺以南,则水量依然充足,河面宽阔,运输繁忙,上万条运输船只日夜航行其间,一派繁荣景象。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准确地说是随着我们看到的梁济运河段等工程的建成,南旺南北水丰水枯的现状将彻底得到改变。

站在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群前,我想: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而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都成为历史陈迹,唯独京杭大运河,却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南水北调会使大运河活得更美好,流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