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产业“走转改”
“观念的变化最重要。”一路上,江苏、山东两省南水北调的同志都这样说。
原先一些人认为,治污这件事是沉重包袱,可以慢慢做。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客观上促使各地加快了污染治理的进度。同时,污染治理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倒逼产业“走转改”,该淘汰的淘汰,该转移的转移,该改造的改造。
近几年,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苏中、苏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加大。尽管,从经济发展水平上说,苏中、苏北地区与苏南相比,有不小差距,但当地干部形成了一种共识:“苏南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借鉴,但是苏南地区发展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能重走。”事实上,产业转型并没有影响发展速度,这些年,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苏南。
“南水北调对我们来说是个重大的机遇。”徐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卜凡敬说。他所说的机遇,主要是指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升。“现在,徐州各县、市、区都明确了各自的产业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且产业园区化也在加快推进。工业进开发区,养殖业进园区,不但能够保证产业的层次和效益,同时也能够实现污染的集中治理。”
山东,全国造纸业大省,造纸业对全省工业经济贡献卓著,然而对COD(化学需氧量)的“贡献”同样十分突出。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提供了一个惊人的数字:造纸业曾是山东省工业污染的“第一大户”,工业COD排放量的80%以上是造纸业制造的。
如今,这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山东省的造纸业同样举足轻重,但造纸业的产业层次、技术含量和污染物排放,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说起这些,张波至今感慨良多。
10年来的事实证明,山东的造纸业在调整中完成了“脱胎换骨”。数字为证:山东的造纸企业最多时有500多家,现在仅剩10家左右,但是产业规模却是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山东的造纸业技术水平领先全国至少5年。
“这件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南水北调完全可以成为‘清水走廊’;只要我们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污染防治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南水北调沿线完全可以成为生态良好、结构优化、经济隆起的‘黄金水道’。”张波说。
南水北调东线实现通水已经指日可待,不过,江苏、山东两省南水北调的同志都谈到,通水只是一个开始,“运行起来还会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
事实也是这样。比如,东线工程所经地区,大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就意味着治污的压力依然很大。而从长远看,还涉及区域协调的问题。南水北调是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水利工程,在运行管理、污染治理等,都需要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只有充分运用好行政的手段与市场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好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使其真正造福沿线地区的广大人民。
本报记者:汪晓东 高云才 周朗 施芳 庄俊亭
人民日报,201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