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记者:工程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工程安全运行和投资效益的发挥,而且关系到这一千秋伟业的成败,您在指挥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中,是如何体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一建设理念的?
耿福明:保证工程质量既需要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也需要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内容的长效机制,更需要科技创新给予支撑。为了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的质量,我们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整合勘测设计力量和技术装备,在做好施工图设计和优化工作的基础上,确保设计成果及时到位。在招投标工作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优选出信誉高、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的企业承担工程施工任务。同时,加强建设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全面推行“四项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工程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规定,建立了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项目法人、政府监督等多层次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施工管理中,要求施工单位严格实行“三检制”,严把“三关”:一是严把材料进场关,不合格材料不准进场,不准卸车;二是严把技术关,对每道工序挂牌公示,施工要求现场张贴,工作人员一看就明白,减少了材料浪费及返工率;三是严把工序关,对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自检,监理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下道工序和下个环节的施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均配备了工地试验室,跟踪检验质量指标,各现场报表、文字记录、试验资料齐全,坚持用试验数据指导工程施工。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管理单位,一定要将确保工程质量当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工程质量管理这根弦紧绷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将质量管理变成所有参建者的自觉行动。
记者:您不止一次提到南水北调工程必须通过科技创新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节约工程投资和提高工程效益。在山东段的工程建设中,有哪些科技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果?
耿福明: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我们坚持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以创新的精神开拓工程建设的新局面。近几年,我们组织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在已经完成的济平干渠工程建设中,进行了大型渠道优化设计与土石方优化调配、渠道防渗衬砌结构形式设计、渠道防渗、防冻胀、防扬压、防湿陷技术及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等十多项试验和科技创新研究,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成功研制了SCFM系列振动碾压成型、CCFM系列振动滑模成型设备,其关键技术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填补了我国大型渠道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设备和工艺等方面空白,能耗和价格仅为国外同类设备的1/3和1/5。不仅结束了我国引进机械化衬砌设备的历史,还打破了欧美设备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我们的设备在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大型平原水库、大型灌区建设的同时,还两批销往国外,应用于巴基斯坦国家重点工程——卡其水渠。该项技术成果获得2006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新课题立项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申报“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成功申报国家重大技术引进与转化“948”计划项目3项;成功申报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