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古运河

活着的古运河

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我们从江苏来到山东,来到台儿庄。

“看长城到八达岭,看运河到台儿庄”。这是台儿庄打造旅游品牌的响亮口号。这句口号中,突出了伟大的长城和运河。长城和古运河是中华民族两个伟大的工程,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则是中华民族流动的灵魂。

我们这一代人对台儿庄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是血战台儿庄的故事。

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派精锐部队进攻台儿庄。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在不足10平方千米的范围里,敌我双方血战16天,美丽的运河小城房无完房,尸横遍野,日军的钢盔堵塞了运河的水流,运河水为之染红。中国军队取得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从此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我们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观看了纪录片,再次目睹了台儿庄血战的画面,由衷敬佩中国军队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因为从事水利工作,所以我对台儿庄的大运河更感兴趣。

《台儿庄区志》说,这段弯道“西起微山湖口,东至鲁苏交界处入中运河,全长42.5千米,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千米”。这段弯道连接了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运道,成就了运河古镇台儿庄,就像在美丽富饶的鲁南大地上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从而使运河古镇台儿庄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连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儿庄古城有着千年运河上最完整的文化、体系和古河道,城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水堤、码头、水门,是明清时期保留最完整的一段,也就是“活着的古运河”。正是借了古运河的灵气,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之际,一个斥巨资打造的“天下第一庄”让人穿越历史的时空,领略400多年前的古镇风情。

让我惊奇的是,中国的大运河整体上是南北走向,也称“南北大运河”,到了鲁南枣庄段却成了东西走向,而且河水东流,与长江、黄河并行不悖。现在的台儿庄运河是1958年改道后形成的,当时在台儿庄区还留有3千米保存完好的古运河,因为很像月牙儿形状而被称为“月河”——这是最后的古运河之梦。

如今,这里早已不仅仅是一条“黄金水道”,它传承着古老的运河文化,是南水北调东线上一条亮丽的风景线。那气势如虹的台儿庄运河大桥与节制闸,蔚为壮观的台儿庄二线船闸与南水北调提水泵站,蜿蜒绵长的运河大堤、防波石岸、蓄洪坝,浩浩渺渺的沿河湿地,百舸争流的十里港湾,构成国内罕见的水利奇观。

站在台儿庄运河岸边,能够看到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轮船正在通过船闸,缓缓而行,古老的大运河焕发了青春

作家们关注的,当然还是这里的水质。

生活在运河边上的台儿庄人对大运河充满着深深的依恋,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曾经见过运河上小船穿梭、纤夫拉纤的情景,见过河水清清、鱼游河底的情景,见过二十多年前的运河边杂草丛生、河道内垃圾成堆的情景,甚至远远闻到过腐烂的河道传来的呛鼻的臭味,如今见到了经过南水北调工程治理,水又重新变得清澈了,水量也大了。

古运河已成了台儿庄人生活的一部分。

这里还有个台儿庄泵站。台儿庄泵站工程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7级泵站,也是山东境内第一级泵站,主要任务是抽引骆马湖来水通过韩庄运河向北输送,结合排涝并改善韩庄运河的航运条件。设计台儿庄泵站能够将水提高4米左右,每秒向北方输送水达12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