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梦圆,机遇前所未有

半世纪梦圆,机遇前所未有

“从20世纪80年代初,省里就成立了南水北调京杭运河工程山东省指挥部办公室,但后来在很多地方被简称为‘南(难)办’。”9月7日,在采访省水利厅副厅长、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孙义福过程中,这位老南水北调人的睿智与风趣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20世纪80年代在省计委农村处工作,孙义福就长期参与南水北调的调研论证。他告诉记者,到1997年十多年间,仅他参与的调研活动就不下70次,但工程一直没能开工。到了新世纪初,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多年的反复论证研究让南水北调工程在技术等层面上都有了明确答案,特别是1998年到2002年的北方连续5年大旱,缺水成为制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时东、中、西三线之争中,东线线路短、投资省、难度小、沿途可利用调蓄设施多、综合效益大等优势凸显出来,孙义福认为,这些都让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率先上马变得水到渠成。截至目前,山东境内11个单项工程已开工建设7项,剩余单项工程的初步设计基本达到了全面批复的水平。去年10月份,国务院确定了东线2013年通水的目标。为实现该目标,以今年6月份两湖段工程开工为标志,山东段工程进入加速建设、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可能在山东水利史上空前绝后。2002年开工之后的5年多时间,山东段投入资金达到15亿元,而仅从去年下半年到目前资金已投入30多亿元。到今年年底,山东段将面临多线作战局面,迎来工程建设高潮。据介绍,在今后3年多的时间里,山东段仅调水干线的投资就将达到200亿元,年均超过50亿元。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约占30%)、银团贷款(约占45%)和今年年初实施的南水北调调水基金(约占25%)。

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战略举措下,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省争取的去年四季度中央新增投资33亿多元中,南水北调工程就占了8.75亿元,并已于今年3月25日提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