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求“三先三后”
《财经国家周刊》:请具体阐释一下“三先三后”。
鄂竟平:总体规划阶段,2000年9月,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从此以后,“三先三后”即成为指导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基本准则。可以说,南水北调成败在“三先三后”。
首先,节水是南水北调的基础。南水北调工程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当地水资源条件已无力维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实施的,为了修建这样一个工程,国家耗资数千亿元,几十万移民搬迁,可以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果受水区不充分节水、挖掘本地水资源潜力,对水资源肆意挥霍浪费,需求无限增长,即便实施南水北调以后,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陷入大调水、大浪费、缺水形势依然严峻、再调水、再浪费的恶性循环。
第二,治污是南水北调的前提。南水北调的供水目标主要是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花了高昂的代价调水,如果水质得不到保证,甚至调来一渠污水,不仅不能发挥工程效益,甚至危害民众的生命健康,那么这个工程注定是失败的。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是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南水北调不只是向城市生活工业供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水资源的增量盘活存量,有效遏制并改善黄淮海流域因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而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局面。目前,华北平原已累计超采地下水1 200亿立方米,每年超采70多亿立方米。华北平原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已达6.4万平方千米。如果南水来了以后,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的现象依然得不到有效控制,水生态环境依然持续恶化,南水北调也不能说是成功的。
南水北调的成败在“三先三后”。只有落实好“节水、治污、环保”这“三先”,才有“调水、通水、用水”这“三后”的成功。
为了落实“三先三后”,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和沿线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总体规划阶段,重点开展节水、治污、水资源配置和水价调整等专项规划。在工程建设阶段,各有关部门和沿线地方政府在节水、治污、环保方面积极配合,综合施策,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和保障。
在节水方面,近十多年来,有关部门制定了“三条红线”、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等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和措施,沿线各地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北京、天津等地的一些节水指标已经达到较先进的水平。例如,北京的万元GDP耗水量已由2000年的151吨减少到现在的20多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已减少到十多立方米,农业用水节水灌溉率、公共场所节水器具普及率、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均达到90%以上。正是节水取得的积极成果,才确保了北京市近十多年来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全市用水总量从2000年的40亿立方米左右控制到现在的35亿立方米左右,避免了水资源需求的无序增长。
在治污方面,为了确保东线、中线水质达标,国家先后在东线沿线和中线水源区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及“十二五”规划,总投资达300多亿元。沿线地方政府自我加压,加强立法,提高排污标准,关闭治污不达标企业,提高环境准入门槛。通过多措并举,实现了东线水质从2012年起干线所有断面全部达标、中线水源水质长期稳定达标的目标。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有关部门和受水区地方政府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严重超采,地面沉降塌陷这一最大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做了大量工作。
如组织编制《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受水区6省、市相继出台加强地下水管理有关政策规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分别制定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地下水保护的意见,划定地下水限采和禁采范围。各地积极调整水源结构,加大替代水源和节水工程建设,合理调整水井布局和地下水开采层位,减小地下水开采规模。在调水区,我们也同样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除了在水源区加强生态治理外,为了有效解决调水对汉江中下游取水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步实施了引江济汉、兴隆枢纽、闸站改造、航道整治四项治理工程,规划投资达100多亿元。
《财经国家周刊》:那么在工程投入运行以后,如何继续贯彻落实“三先三后”,哪些方面需要继续深入开展工作?
鄂竟平:虽然南水北调规划和建设阶段,已经在节水、治污、环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远远不够。首先,节水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受水区一些地方水资源管理和使用仍然较为粗放,节水措施和技术比较落后,水资源浪费现象仍随处可见。其次,治污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虽然通过有效治理,东、中线水质已经全线达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将会产生一些新的污染源,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开展深度治污,同时还需要建立水质保护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水质保护协调发展。第三,生态环保还任重道远。目前,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压采工作才刚刚开始,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合行动,确保地下水压采工作早日取得实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