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耿福明
“我心中有一个信念,既然党交给我这副担子,即使再难再累,也一定要把南水北调工程建成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世界一流工程,建成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工程。”
耿福明,既是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又是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作为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建设管理的领军人物,以大师的眼光和标准,他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工程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呢?怀着敬慕和期待,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调水工程,东线工程的实施对山东省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近几年山东省连续出现丰水年,于是有些人产生了片面的认识,认为山东不缺水,说这些年南水北调工程没有实施,经济社会不是也发展很快吗。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耿福明:南水北调工程对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山东省属严重的资源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如果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仅为1/24。山东省水资源主要特点是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数年份又集中在7~8月份,沿海地区源短流急,不仅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而且很快流入大海,致使水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利用程度不高。进入21世纪之后,山东经济走上了快车道,连续多年经济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社会上有关山东不缺水的声音的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山东多年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生态和水利等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方面挤占了农业用水,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超采地下水,不仅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区,而且已造成海水内侵。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生态的破坏更是难以逆转的。因此,以牺牲农民利益、破坏生态保持目前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果再出现像1998~2002年那样连续干旱的话,所造成的损失将比当年严重得多,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在齐鲁大地上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以“T”字形调水大动脉为骨干的水网,才能实现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和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从根本上发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自然生态健康恢复和保持良好人居环境等保障作用。
记者:请您用设计大师的眼光,看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在线路选择、工程布局及设计方面有什么特点?
耿福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布局、规模和线路的确定,是半个世纪,几代人、多学科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中央英明决策的结果。
作为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技术上的科学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要先进,投资要节省,效率要提高,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和生态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主体工程建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征地移民、文物保护、节水、地下水控采、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层面工作与工程建设交织进行。因此,无论是线路确定还是工程布局,既要进行区域协调与行业协调,地方政府与部门的协调,还要考虑近期与长期的协调。可以说,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的工程设计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兼顾各方利益、方方面面协调出来的结果。从各方面看,东线山东段分期实施符合山东省及沿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科学合理的。
记者:山东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率先开工的省份之一,目前首批开工的济平干渠工程已经通过省内验收。作为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您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坚持了哪些理念,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耿福明:在2004年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要按照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南水北调各项工作,从设计抓起,通过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设和高效率运行管理,努力把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成世界一流工程。
在济平干渠工程建设中,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来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我们与省内外十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设计和施工单位合作,结合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在工程的优化设计,渠道防渗、防冻胀、防扬压、防湿陷技术,大型渠道混凝土衬砌机械化成型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新技术,生态修复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十多项试验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结合工程设计和施工,我们对研究成果进行应用,通过局部渠线优化,比降调整,合理设计渠道纵横断面以及渠道建筑物等,基本达到了渠道开挖土石方最少、占地面积最小和土石方填挖平衡的理想效果,并成功解决了深挖方高边坡的稳定难题。在渠道防渗和混凝土性能配比优化方面,通过“两掺一低”(掺粉煤灰、掺外加剂、降低水胶比),使混凝土达到了高抗裂、高抗冻、高抗渗的“三高”性能。同时,还摒弃了传统的人工衬砌方法,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大型渠道混凝土衬砌机械设备,采取了大面积的机械化衬砌施工,不仅衬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施工进度也明显加快。在济平干渠施工期间,虽然遭遇“非典”和连续三年特丰降雨的干扰,但工期和工程质量都没有受到影响。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渠道优化设计和土石方优化调配研究成果应用于济平干渠设计施工,不仅减少了土石方开挖300万立方米,节约工程占地2 900多亩,还节省了大量投资。
记者:南水北调工程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工程安全运行和投资效益的发挥,而且关系到这一千秋伟业的成败。在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中,是如何体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一建设理念的?
耿福明:保证工程质量既需要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也需要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内容的长效机制,更需要科技创新给予支撑。为了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的质量,我们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整合勘测设计力量和技术装备,在做好施工图设计和优化工作的基础上,确保设计成果及时到位。在招投标工作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优选出信誉高、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的企业承担工程施工任务。同时,加强建设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全面推行“四项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工程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规定,建立了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质量巡查组、质量大检查等多层次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施工管理中,要求施工单位严格实行“三检制”,严把“三关”:一是严把材料进场关,不合格材料不准进场,不准卸车;二是严把技术关,对每道工序挂牌公示,施工要求现场张贴,工作人员一看就明白,减少了材料浪费及返工率;三是严把工序关,对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自检,监理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下道工序和下个环节的施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均配备了工地试验室,跟踪检验质量指标,各现场报表、文字记录、试验资料齐全,坚持用试验数据指导工程施工。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管理单位,一定要将确保工程质量当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工程质量管理这根弦紧绷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将质量管理变成所有参建者的自觉行动。
记者:您曾说,南水北调工程必须通过科技创新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节约工程投资和提高工程效益。在山东段的工程建设中,有哪些科技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果?
耿福明: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我们坚持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以创新的精神开拓工程建设的新局面。近几年,我们组织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在已经完成的济平干渠单项工程建设中,进行了大型渠道优化设计与土石方优化调配、渠道防渗衬砌结构形式设计、渠道防渗、防冻胀、防扬压、防湿陷技术及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等十多项试验和科技创新研究。研制成功的SCFM系列振动碾压成型、CCFM系列振动滑模成型设备,其关键技术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填补了我国大型渠道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设备和工艺等方面空白,能耗和价格仅为国外同类设备的1/3和1/5。不仅结束了我国引进机械化衬砌设备的历史,还打破了欧美设备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我们的设备已有9台套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同时也销往国外,应用于巴基斯坦国家重点工程——卡其水渠。该项技术成果获得2006年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另外,新课题立项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申报“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成功申报国家重大技术引进与转化“948”计划项目3项;成功申报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1项。
记者:您担任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并主持了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的勘测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耿福明:首先是责任重大。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规模空前,投资巨大,影响深远,作为山东段的负责人,我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不敢有半点懈怠。其次是难。南水北调工程涉及面广,虽然国家批准了工程总体规划,但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致使前期工作进展缓慢,工程建设中的征地、拆迁以及各种交叉设施的处理非常复杂,补偿标准又相对较低,工作协调难度大,要投入大量精力来协调关系和保证施工环境。我们干南水北调可以说没有节假日、星期天的概念,经常加班加点研究工作方案,深入工地检查、指导、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在抓好组织协调工作的同时,还要见缝插针地学习和研究,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技术,解决新问题。但我心中有一个信念,既然党交给我这副担子,即使再难再累,也一定要把南水北调工程建成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世界一流工程,建成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工程。
作者:苏冠群
中国水利报南水北调周刊,200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