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通水新格局
《财经国家周刊》:南水北调通水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是否就彻底解决了?
鄂竟平: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南水北调三条线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给北方增加了一条黄河的水量,东、中线一期工程的调水量也差不多有1/3条黄河的水量,如此大量的水资源进来以后,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就根本解决了,甚至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国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极度匮乏,水资源量与经济、社会、人口的布局极不匹配,人类活动远远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了维持过去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这一地区超负荷使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地面沉降等严重的水生态危机。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450立方米,海河流域人均不到300立方米,北京人均不到100立方米,比沙漠国家以色列还缺水,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 000立方米缺水警戒线。即使南水北调通水以后,受水区人均水资源量能够增加100多立方米,但距离贫水线依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根据总体规划阶段的水资源供需测算,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用水需求,在充分考虑节水、治污和挖潜的基础上,黄淮海流域2010年存在210亿~28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缺口,到2030年存在320亿~39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缺口。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要补当前的缺口,还要满足未来的增量,更重要的是还要还历史的欠债。要通过南水北调水的置换,严格限制甚至禁止超采地下水,让地下水得以休养生息,要让城市长期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予以退还,改善并恢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财经国家周刊》:那么在节水、治污、环保上需要开展哪些具体的工作?如何构建南水北调通水新格局?
鄂竟平: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节水,建立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新格局。南水北调千里调水,来之不易,每一位用上南水北调水的人们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增强节水意识,节约利用好每一滴宝贵的水资源。政府有关部门要比南水到来之前更加深入地开展节水工作,要综合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宣传等多种手段,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各项节水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强化“三条红线”,严格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积极推广节水技术、设备和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供水管网,重点解决跑、冒、滴、漏等问题,着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其次,要深化治污措施,加强水质保护,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质保护“双赢”的新格局。在东线,将加快实施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东线治污补充项目;继续开展人工湿地等环南四湖生态隔离带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继续深化航运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分区监控,健全应急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强化群众监督,探索建立东线水质保障的长效机制。在中线,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水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在中线水源区要积极加快“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实施;针对6条入库污染河流,积极推动“一河一策”治理方案,争取早日治理达标;制定并实施“十三五”规划。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水质保护的长效机制,增强地方政府水质保护的内生动力,调动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治污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和完善;加快《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积极推进受水区和水源区对口协作工作的开展。此外,水源区和沿线各省、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立法,将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三,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立水资源科学合理使用的新格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后,受水区要科学统筹外调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等水源的供水结构,保障南水北调水得到足量使用的条件下,严格落实地下水压采方案和措施,确保受水区每年减少超采近50亿立方米地下水,禁止新增开采深层承压水,北京市从根本上杜绝超采问题。同时,受水区还要统筹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等不同行业之间的水量配置关系,确保城市长期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得以有效退还,经过处理达标的新增废污水逐步用于城区外的农业和生态,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南方丰水期,还可通过科学调度,向北方的农业和生态应急补水。在调水区,要继续高度重视调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监测,积极研究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工程等措施予以解决,尽可能减小影响。
第四,人类活动要把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均衡匹配的新格局。政府在城市宏观规划、产业布局上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例如,北京市已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基本原则,坚定不移推动首都人口和功能疏解,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准入条件,重点吸引用人少、占地少、用水少的高端、高附加值产业项目落地。
作者:庞清辉
财经国家周刊,201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