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新使命

大运河的新使命

转眼又是一个十年。2012年,在距离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设想60年后的今天,我来到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在“源头”纪念碑前,南水北调江苏水源公司副总经理荣迎春豪情满怀:“明年,这一伟大的设想即将成为现实!”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完成,滚滚长江水将载着几代水利人的梦想和北方大地的渴盼,奔流北上。

浩瀚的水面,郁郁葱葱的树林,品种繁多的花草,亭台轩榭、小桥流水……好一派如画的江南风光。这里,就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江都水利枢纽。

站在桥边眺望水面,坐在亭中感受微风,走入丛中寻觅花香,无不是美的享受。这里地处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大运河的“牵手”即始于此。

大运河——这一条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有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辉煌。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网的兴建,一度只余浅吟低唱的叹息。今天,古老的运河再次奏出了激昂的生命乐章,承担起新的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输水线路。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运河的分段吧。水利专家告诉我们,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共分八段:浙江杭州到江苏镇江称江南运河,跨过长江后,长江边的扬州六圩到淮安清江称里运河,清江到山东韩庄称中运河,韩庄到黄河南岸称山东南运河,黄河北岸到山东临清称山东北运河,临清到天津称南运河或卫运河,天津到通县(现北京通州区)称北运河,通县到北京称通惠河。

工程线路图上的标注好似一支支红色血管。从扬州江都一路北上——里运河、中运河、韩庄运河(从山东微山县韩庄镇至苏鲁边界与中运河相接)、梁济运河(山东梁山县至济宁市李集西入南阳湖)——大运河沉寂多年的这些河段,从承担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河道的那一刻开始,仿佛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你看,这儿就是原来的京杭大运河,河道宽度不够,所以还要开挖。拆掉老桥是因为桥的高度低了,考虑到将来的通航,要建新桥。”

这里是山东梁济运河段拆除重建路集生产桥的工地,建设者指着河道两岸堆积如山的泥土和正在建设中的桥体说。东线工程在利用原有运河河道的同时,对部分河道进行了疏浚、拓宽。

“我们这里的科技创新项目‘衬砌机’已经推广开来了,还被引进到了中线工程呢。”言语间满是一股自豪之情。

“以前航运只能到济宁,整修后延长90千米,可以到达东平湖了。”

说话的人兴奋,听到的人也相当振奋。我们眼前不禁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宽阔的河面,崭新的大桥,来来往往的船只正顺畅地行驶。南水北调为大运河带来新的生机。

东线工程与正在进行中的中线工程很大的不同在于: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而东线工程相当一部分,则利用江苏、山东等省市境内已有的河道、水系、湖泊进行调整和连接。这是一片河网密布、水道复杂的土地。大运河是重要的过水通道,除此之外还有洪泽湖、南四湖等大型淡水湖作为过水通道及调蓄水库。

悠悠运河水,流淌着看不够的旖旎风景,听不完的历史回声,道不尽的风情故事。运河孕育了两岸诸如杭州、扬州、淮安、徐州、枣庄、济宁、天津等一座座历史文化名城,串联起运河灿烂的文脉。今天,南水北调让世人看到了:古老的大运河,正以新的姿态,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再次出发。

走进山东省博物馆,我欣喜地发现,不少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出土的文物,如今已完好安放于专门的展厅。如近年来被列入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的“山东寿光双王城盐灶”“高青县陈庄遗址”等,它们是运河文脉的“活化石”。走在宽敞的展厅里,看着当初发掘工作的照片、复制的遗迹现场,以及玻璃柜内的一件件文物,依稀看到历史的面貌。正是因为工程建设者的重视和努力,它们才没有被推土机铲走、被水淹没,历史的见证得以幸存。

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下重质量,水上看形象”,江都水利枢纽、淮安水利枢纽、宿迁中运河风光带……这些,都已经成为当地新的人文景观和又一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