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先进技术,需要超前的意识和敏锐的眼光,更需要勇于拍板的魄力和一支过硬的团队
在国外,大型渠道机械化衬砌成型设备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其中以美国高马克(Gomaco)、意大利马森萨(Massenza)以及德国维特根等公司的产品最具有代表性。由于机械化衬砌具有混凝土均匀、密实性好、表面质量好,而且施工速度快、工程寿命长、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所以国外的长距离、大断面输水渠道工程,大多采用机械化衬砌设备进行施工。
按照规划,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全长近1 800千米、中线工程干渠全长1 420千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调水工程,其中所需衬砌渠道就有1 500多千米。要将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建成世界一流工程,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就必须尽快改变我国大型渠道传统人工衬砌施工质量难以控制,并存在工期长、寿命短、维护费用高等难题的落后局面。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渠道衬砌施工中,采用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设备,已经成为保证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工期、降低工程运行成本的必然选择。
但是,我国在大型渠道衬砌施工技术及设计标准等方面均属空白。不仅在以往的大型渠道建设中几乎没有采用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化衬砌设备,而且国内也没有任何一家研究单位或企业研制生产过这种设备。为了填补这项空白,尽快研发出自己的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设备,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
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既需要客观地进行筛选甄别,也要对所选成果及其发展潜力具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实现商品化的生产前景作出基本的价值判断。所以,引进先进技术,需要超前的意识和敏锐的眼光,更需要勇于拍板的魄力。
2002年,当济平干渠被列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首批开工项目之后,肩负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山东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重任的耿福明,立即想到了“引黄济青”工程建设时引进的美国高马克大型衬砌机,并召集有关人员召开了“南水北调渠道衬砌施工方案咨询会”,当时虽然大多数人抱否定态度,但耿福明力排众议,并通过“引黄济青”工程实地考察、调研、讨论等,最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2003年年初,济平干渠已经开工建设,山东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闲置了十多年的美国设备进行检查、修理,并加装了振捣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同年被列为水利部“948”项目,使我国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设备的研发工作纳入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
先进技术的研发,不仅要有高瞻远瞩并具有实干精神的总负责人,而且必须要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为了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设备研发的顺利成功,山东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涵盖了水文水资源、水工结构、岩土工程、工程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等专业,并组建了“山东省调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科技创新的平台,目前已经拥有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名,省级突出贡献专家3名,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39人。正是有这样一支敢打硬仗、开拓创新的科研队伍,山东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仅用了3年时间,就开发出自重、配套功率和造价均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1/4的系列产品,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局面,而且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走出国门,出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