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优化设计

技术创新,优化设计

记者:您参与了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的规划设计,请您用设计大师的眼光,看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在线路选择、工程布局及设计方面有什么特点?

耿福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布局、规模和线路的确定,是半个世纪,几代人、多学科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中央英明决策的结果。

作为工程的规划设计者,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科学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要先进,投资要节省,效率要提高,以最小的投入追求最大的产出,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和生态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主体工程建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征地移民、文物保护、节水、地下水控采、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层面工作与工程建设交织进行。因此,无论是线路确定还是工程布局,既要进行区域协调与行业协调,地方政府与部门的协调,还要考虑近期与长期的协调。可以说,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的工程设计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兼顾各方利益、方方面面协调出来的结果。从各方面看,东线山东段分期实施符合山东省及沿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科学合理的。

记者: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请您谈谈山东段在技术上、管理上的创新。

耿福明:在2004年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要按照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南水北调各项工作,从设计抓起,通过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设和高效率运行管理,努力把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成世界一流工程。

在济平干渠工程建设中,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来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我们与省内外十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设计和施工单位合作,结合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在工程的优化设计,渠道防渗、防冻胀、防扬压、防湿陷技术,大型渠道混凝土衬砌机械化成型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新技术,生态修复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十多项试验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结合工程设计和施工,我们对研究成果进行应用,通过局部渠线优化,比降调整,合理设计渠道纵横断面以及渠道建筑物等,基本达到了渠道开挖土石方最少、占地面积最小和土石方填挖平衡的理想效果,并成功解决了深挖方高边坡的稳定难题。在渠道防渗和混凝土性能配比优化方面,通过“两掺一低”(掺粉煤灰、掺外加剂、降低水胶比),使混凝土达到了高抗裂、高抗冻、高抗渗的“三高”性能。同时,还摒弃了传统的人工衬砌方法,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大型渠道混凝土衬砌机械设备,采取了大面积的机械化衬砌施工,不仅衬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施工进度也明显加快。在济平干渠施工期间,虽然遭遇“非典”和连续三年特丰降雨的干扰,但工期和工程质量都没有受到影响。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渠道优化设计和土石方优化调配研究成果应用于济平干渠设计施工,不仅减少了土石方开挖400万立方米,节约工程占地2 900多亩,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