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调水一线的“青年文明号”——探访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双王城水库管理处
6月下旬的一天,我们乘车在双王城水库大坝缓缓绕行。双王城水库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鲁东平原。极目望去,水库烟波浩渺,碧波荡漾,虽是赤日炎炎,却让我们感到些许清凉。
双王城水库于2010年8月6日正式开工,2013年5月完工。水库占地1万多亩,库容6 150万立方米。水库由原双王城水库扩建而成,主要建筑物有围坝、渠道、泵站、水闸、桥梁、涵洞及截渗沟等。引江水通过水库调蓄后,可在引黄济青非引水期通过水库输水渠自流入引黄济青输水河,向青岛、潍坊等胶东地区供水。扩建后的双王城水库运行情况良好,达到和超过了原设计标准。自去年5月26日试通水之后,当年10月和今年5月底到6月初水库又分别调水两次,共调水4 200多万立方米。
双王城水库作为山东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之一,不仅起着调水蓄水功能,还极大地改变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我们来到了寿光市双王城森林生态博览园,一进园区一股清凉扑面而来,林径小路曲曲弯弯,各色花朵随风摇曳,更有那满塘荷花娇羞绽放。
据了解,这里原来有座林场,虽然经过21年的治理,但仍无法改变盐碱地带来的遗憾,树木生长缓慢,成活率较低,农作物只能种植棉花。由于没有可供游览休闲的水面,这里的水生态环境一直不尽如人意。双王城水库建成后,这里成为一座集林木、荷花塘、湖泊、休闲道路于一体的休闲胜地。可以说,如果没有双王城水库,就没有这个林木扶疏、鸟语花香的双王城森林生态博览园。
双王城水库的建成实属不易。2010年,山东省南水北调济南至引黄济青段双王城水库建管处成立时有职工14名,其中党员3名、团员8名,平均年龄30岁。建设初期,建管处根据青年人多的特点,提出创建“青年文明号”,将其作为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建功立业的载体。建管处紧密结合水利设施工作特点,以倡导职业文明为核心,以“规范文明、立足本职、自我监控、敬业守信、无私奉献”的工作理念,确立了建设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思路。
建管处对青年人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使每位员工都成为业务的多面手。在人员的使用上采用了以熟练技术人员带班子、以业务型人员任组长的工作模式,锻炼出一支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而著称的队伍。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份,水库防渗墙施工期间,正是工程建设以来最冷的三九天。在整个建设期,职工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始终紧扣目标任务,注意在“细”字上做文章,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针对过程中不同情况的特殊性,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适时进行人员调整,优化人员配置,不断调整作业模式,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出色地完成了双王城水库工程的建设任务。
建管处的年轻人为了完成2013年的通水目标,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年龄比较大的同志更是以身作则。建管处主任杨世明和孙元文、张山、闫飞、杨青文等都远离家乡,有时连续工作一个月不休息。总工王子春更是放弃了节假日,天天待在工地上。他的老父亲在2013年1月查出肺癌并已是晚期,当时正是工期最紧张的时候,他没能在床前好好尽孝,老父亲去世时他也没能看上最后一眼,这成为王子春心中永远的痛。但他不后悔,他知道老父亲泉下有知会原谅他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双王城水库的工作成效得到了省南水北调局、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的认可和赞许,许多人在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年度考评中,被评为“优秀”“良好”;2013年,建管处获得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授予的“南水北调青年文明号”殊荣。
目前,水库已经进入运营管理阶段。管理处虽然编制为23人,但目前只有12名员工,一个人往往要顶几个岗位。除按规范进行日常运行管理、设备保养和修修补补的小尾工外,库区绿化工作也基本完成。对青年人来说,规范而单调的工程日常运行管理,比紧张的工程建设时期更为艰难。双王城水库位于比较偏远的农村,周围只有零星住户,没有热闹的大街和繁华的商场,寂寞单调如影相随,这对青年人来说是一大考验。但他们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和掌握更多知识。可以说,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不亚于身处繁华都市的一些年轻人。能够把一项引以为自豪的事业做好,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作者:苏冠群
中国水利报,201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