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中国梦,齐鲁气象新,走南水北调看长江水北上
大型民生工程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持。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提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如今,规划投资上千亿元、这一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的远距离调水工程,东线一期已经建成并发挥效益。记者历经1 000多千米,走南水北调,看江水北上。
金秋时节,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上,渔民时宏图每天都能有所收获。虽然远不如往年,时宏图说,在今年,这样的收成已经是来之不易了。
济宁市微山县微山岛镇渔民时宏图:“要不是这个长江水,别说螃蟹了,任何东西,连螺蛳都得死掉。”
今年大旱,南四湖几乎成了一潭“死水”。关键时候,南水北调工程从千里之外调来的长江水,才用“远水”解了南四湖的“近渴”。
记者:“这里是位于扬州境内的江都水利枢纽,也是长江水调水的源头。”
长江水就是在这里被提高7米后,进入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东线的调水渠道,再逐级北上。
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第四抽水站管理所所长华骏:“设计流量在我们江都水利枢纽是400个流量,加上我们一期扩建的宝应站100个流量,达到一期抽江规模500立方米每秒。”
自古水往低处流,可南水北调通过一级级的泵站提水,让长江水由低向高,一路北上。在江苏,长江水跋涉404千米,串起洪泽湖、骆马湖,提升40米进入山东;在山东,连接起淮河、黄河、海河三大流域,织成一张南北贯通、东西相连的“T”字形大水网。
记者:“枣庄的台儿庄泵站是长江水进入山东的第一站,通过工程调水,每年15亿立方米左右的长江水从这里进入山东境内。”
江水北上进入山东后,不仅贯通了南四湖和东平湖两大湖泊,还让古老的京杭大运河重新焕发活力。
济宁市航道管理处副主任尚乔岗:“使黄河到长江段的京杭运河实现了全线贯通,可常年通过千吨级船舶,新增加的运量在1 000万吨以上,相当于新建了一条水上京沪铁路,使京杭运河成为继我国长江以后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记者:“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开始,到现在我所在的泰安东平八里湾泵站,中间共有13级泵站,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经过13级提水,长江水在这里被提高65米,然后进入东平湖。”
水入东平湖,也就到了东线一期工程的最高点。水出东平湖,兵分两路。向东,通过700多千米的东西干线,到达缺水的胶东半岛;向北,从70米的地下穿黄河而过,进聊城、到德州。
记者:“经过近900千米的跋涉,长江水到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终点,在德州市武城县境内进入大屯水库。”
南水北调给山东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将改变山东省整个的供水格局。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院长刘长余:“南水北调建成以后山东大水网的架构就已经构成了,另外再加上我们搞的一些配套的工程,和地方的水网建设工程,大水网小水网连通一气,这样我们山东的供水保障能力就大大提高了。”
南水北调工程,每年能往山东调引15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山东近80%的地区直接受益。
南水北调的中水截蓄导用工程,每年还能消化沿线2亿多吨中水,削减近5万吨COD和3 000多吨氨氮的排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
山东新闻联播(山东卫视),201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