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清水走廊”,输出“放心水”
骆马湖是江苏省四大淡水湖之一,总面积375平方千米。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天然输水河道,骆马湖的水质和湖区生态环境对保障南水北调调水安全十分重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湖区看到,饮用水二级保护区有着明显的分界牌和隔离措施。骆马湖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和出入水源地的水域、道路均被设置了明显的警示标志,严禁危险品运输车辆进入水源保护区,保证水源地安全。
骆马湖水体好转的一大原因是非法采砂得到治理。据介绍,此前,严重超采砂石,对骆马湖河床和湖底结构造成极大破坏。201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有关部委发文,规定骆马湖等水域全面禁止采砂。经过全面禁采和综合治理,骆马湖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得到改善。
骆马湖水体综合治理只是一个缩影。
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后,沿线各地把治污作为重点,保证优质水源输送到北方。“在调水过程中的最大考验就是水质问题,难度在于如何保证一江清水向北送的要求。”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处长问泽杭介绍,从水源角度看,由于调水主要是饮用水而非农用,需要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因此,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投资130亿元,后期的南水北调水质保障工程133亿元,规模基本相当。这些投入有力推进了沿线水质保障工作。
据问泽杭介绍,为治理污水,沿线对重点行业进行升级改造,仅化工企业就累计关停800多家。在江苏,大力实施清污分流、节水减排,一批包括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落地。设立水产品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区。“主要河湖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保障了南水北调输水水质安全。”
事实上,东线工程启动前面临的治水任务极其艰巨。有数据显示,在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前,全线COD入河量需削减29万吨,削减率为82%;氨氮入河量需削减2.8万吨,削减率为84%,在世界治污史上可谓史无前例。
东线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胡周汉介绍,此前山东省南四湖水环境非常恶劣,被称为“酱油湖”,鱼虾绝迹,臭气熏天。为保障输水水质,经过大力整治,关停了很多工厂。南四湖水质终于达到Ⅲ类标准,成为清澈见底的清水长廊。
“南水北调,不仅仅是从南到北引水。沿线的工程,不仅要实现输水,更要保证航运,还要兼顾抗旱、排涝、泄洪这些功能。”东线江苏水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松柏向记者介绍。
通过大数据分析,调度方案也在逐年优化。在执行国家2017~2018年度调水任务中,通过强化流域水清预测分析,动态优化调整调度方案,充分利用淮河丰水和沂沭泗来水抽水北送,减少长江至洪泽湖三个梯级泵站的抽水运行。“仅此一项,2013年至今累计节约运行电费约2亿元,实现显著减本增效目标。”
记者:谢玮
中国经济周刊(第45期),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