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引黄保泉补源5 800万立方米,山东南水北调工程效益逐步显现

引江、引黄保泉补源5 800万立方米,山东南水北调工程效益逐步显现

近几年来,受严重干旱天气影响,山东省降水量偏少,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局面,山东南水北调工程充分发挥水网联通优势,一期工程运行后,不仅为山东省增加了净供水量13.53亿立方米,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矛盾,而且打通了长江水的调水通道,构建起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联合调度、优化配置的骨干水网,大大增加了特殊干旱年份水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2015年2月至今,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引江、引黄保泉补源5 800万立方米。

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安德在会上说,山东南水北调工程自建成通水以来,发挥了显著的调水、生态、社会等方面综合效益,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日益凸显。发挥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一是实施生态补水。2014、2015年,先后引江、引黄向南四湖补水9 536万立方米。去冬今春旱情持续,又引江向南四湖、东平湖补水、存水2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南四湖、东平湖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自2005年运行后,先后引江、引黄累计为小清河补源2.4亿立方米,明显改善了小清河上游济南市区段水质和生态环境。二是服务应急抗旱。结合全省抗旱工作需要,先后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提供抗旱水源3 837万立方米。特别是2015年潍坊遭遇连续严重干旱,国家又要求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必须开工建设,潍坊市面临用水无着的严峻局面。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双王城水库蓄水向潍坊城区及寿光市应急供水2 271万立方米,既保证了潍坊市用水需求,又为引黄济青改扩建抢工建设赢得了施工时间。三是保障济南市保泉补源。应济南市要求,2015年2月至今,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引江、引黄保泉补源5 800万立方米。

提升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积极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带动效应,实现了中水截蓄导用工程与防洪、除涝、灌溉、交通和生态保护等相结合,山东省7个市的30个县(市、区)每年可直接消化中水2.06亿立方米,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南四湖至东平湖段工程调水与航运结合实施,使京杭运河通航航道从济宁市延伸到东平湖,为东平湖直接通航至长江创造了条件;干线工程与沿线灌区改造、影响工程、防洪除涝相结合,促进了工程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三先三后”原则的贯彻实施,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倒逼机制,促进了沿线用水方式转变和用水效率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了地下水超采区的综合治理。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按照国家规定要逐步关停南水北调供水区超采地下水设施,逐步用南水北调水源替换超采的地下水资源。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能为南水北调用水腾出市场容量,发挥工程综合效益,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持续遏制地下水超采局面,持续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同时,逐步涵养的地下水资源还可作为战略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

山东省水利厅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徐希进说,近几年来,山东省降水量整体偏少,致使河道、水库蓄水减少,局部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局面。为此,山东省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水网联通优势,积极协调国家于今年1月8日即启动年度调水工作,截至6月20日,历时146天,顺利完成年度调水任务,向济南、青岛、枣庄、潍坊、济宁、威海、德州等7个受水市先期供水2.4亿立方米,其中向青岛、潍坊、威海分别供水3 000万立方米、6 172万立方米、1 000万立方米,为各地抗旱特别是胶东地区抗旱提供了水源保障。

记者:赵兵

大众网,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