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问渠那得清如许

编者按:前不久,山东省作家协会与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联合开展了作家采风活动,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许晨一行7人深入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沿线采风。通过与工程零距离接触,作家们创作了《问渠那得清如许》《江湖四记》《银色项链上的颗颗珍珠》等文学作品。本报将在四版陆续刊登山东作家系列采风作品,以记录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历程,生动反映建设者精神风貌,集中展现这项利在当代、造福子孙宏伟事业的深远意义。

济平干渠的水,清澈见底。一渠碧水如一条翡翠玉带,连通着烟波浩渺的东平湖和人杰地灵的济南。

站在渠边,偶见水中有鱼儿欢快地游来,或一条,或一小群,悠然自得地徜徉在它们美丽的水底家园。有些鱼忽而调皮地翘起头,悠闲地品咂着,眼睛好像在观瞻两岸的景色,忽然又好像受了一惊,急切地钻入水底,摇头摆尾游去。站在水边的人,看得如醉如痴。沿渠两岸,排排垂柳,时值七月,正是一片郁郁葱葱,浓密的柳荫,似是给人撑起一片遮阳的伞。此起彼伏的蝉鸣,在城市里听来难免聒噪得心烦,在此处听来,却有着一种别样的奇趣,使人生出一股终于融入自然的安宁。脚下青草,娇嫩多汁,蓬蓬勃勃,沿两岸无限地连绵。它们抚摸着你的脚,让你领略到一股早已生疏了的惬意。有时几株茁壮些的青草会钻入你的裤管,一阵麻酥酥的微痒,你依然笑着,脸上绽出的是见到儿童嬉戏时那种爱恋的笑意。抬眼远望,青草伴着绿树,簇拥着一渠碧水,遥遥地融为一体,只有一大团绿色在眼前跳跃,使人的眼睛不由得又灵动了几分。两岸绿色与一渠清水浑然天成,人在其中,时时误以为自己身在画中。

直到岸边的村落里走出一群山羊,它们争先恐后地步态和“咩咩”的叫声,使你突然明白自己所处的是人间。山羊的后面那个精神矍铄的老人,手舞着皮鞭,轻轻抚弄着山羊的皮毛。见了呆呆伫立的你,友好地一笑:看渠么?你递给他一支烟,他稳稳地坐在了草地上,开始跟你谈着这条渠的种种好处。尤其谈到这条渠修建时,工程队是如何体恤民情,夜间施工时,所有行驶车辆都禁止鸣喇叭,工地上的工程车辆,也都安了消音器。村民们安然入睡,根本听不到村前正有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平地开渠。除非半夜走出家门,站在村口,才能看到绵延数里的点点烟火,烟火下的人们,挥汗如雨,每个人的脸上都闪着红光。

老人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你颇为惊异。他知道这条渠是2002年12月27日朱镕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布开工的,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第一个完工的;他知道这条渠蜿蜒了90千米,一渠清水是从东平出湖闸而来,经过东平、平阴、长清,直到济南槐荫的睦里庄——小清河的源头。而你对此一无所知。身在济南,你只看到了小清河的水日渐清澈,这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河道,汩汩清流让你感到神清气爽,却从来没有想过怎么变清了,更没有将它的变清跟“南水北调”挂上钩。老人的话,使你感到些许羞愧。你像所有的人一样,因为水“善利万物而无争”的无私品性,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三五好友,围炉煮茗时;良辰美景,携家人在水中泛舟时;身困体乏,用水荡涤满身倦意时,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水来自何方?

你很庆幸那次郊游。正是在“济平干渠”边的随意游览,使你对“南水北调”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你一时还无法将“南水北调”的雄浑与那西子般的一渠清水联系在一起,但你逐渐深入地懂得了“南水北调”。随着对这一伟大工程的了解,一向冷静的你,开始心潮起伏。你像一个宣传员一般,见了朋友必谈“南水北调”。

你掌握了有关“南水北调”的许多数据,它的伟大之处不言自明。你知道了“济平干渠”建成之后发挥的许多效益。它如何为小清河提供稳定的水源,如何为东平湖泄洪,如何在“全运会”期间向济南调水,等等,那些在常人看来枯燥的数字,你则发自内心地迷恋着。朋友中已经有人戏称你为“南水北调”的专家了。此时的你,更想看一看“济平干渠”的全貌。

你决定骑自行车由济南沿渠到东平湖走一趟。

于是,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你出发了。

雾一般的细雨,打湿了你的衣衫,却没有打湿你的心情,点点雨滴使你倍感清爽。渠水被细雨溅起一串串微小的气泡,一条条鱼儿在气泡中争相跳跃。岸边的绿树和青草,浑身挂满晶莹的水滴,好像披满了散碎的珍珠。远方的绿色被埋在朦胧的雨雾里,愈发地如诗如画。你心里计划着自己的行程,脚上用了些力,你想尽快看到东平湖,那片湖水在烟雨中,应该更为浩渺。

这一次出行,不同于上一次即兴游玩,因为有了对这条渠的理解,满眼的景物都有了层次感。你好像听到了开工典礼上的震天炮响,看到一台台硕大无朋的挖掘机正在缓缓挥动那饱满的大铲头搬动着成方的泥土,看到一群头戴着红色头盔的工人们,正在工地上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渠的源头,不仅是东平湖,不仅是长江,而是伟大的决策,伟大的盛世,伟大的建设者。

心念及此,你忽然有了一个决定,不再做一个“南水北调”恩及的享受者,而要为这项工程尽一份力。你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讴歌工程中那些默默无闻的伟大劳动者。

作者:郭贵宗

中国南水北调报,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