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南水北调工程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是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按照国务院确定的目标,中线一期工程2010年通水,东线一期工程2007年通水。截至2006年8月底,国家已安排南水北调工程投资210亿元,先期开工的各项工程正在抓紧实施。
有北方第一大淡水湖之称的山东省南四湖,总面积1 266平方千米,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输水干线,也是重要的调蓄水库。山东省近日“十一五”规划提出,将投资近6亿元在南四湖建成30万亩人工湿地来改善湖水水质,使之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十一五”期间,山东将陆续在南四湖流域再建10处人工湿地生态群落缓冲净化区,以净化水质、改善生态,以保障南水北调工程。
9月25日,山东省人大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山东省环保局局长张凯代表省政府关于提请审议《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说明,国内首部保证南水北调调水水质的地方性法规进入审议程序。
山东省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所做的努力,充分说明在南水北调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已经被置于整个工程的战略性的地位。
中国南方雨水多,北方雨水少。近年来,北方地区面临的水危机日益加剧,黄河以北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已陷入了靠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的困境。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调水规模分别是148亿立方米、130亿立方米和170亿立方米,总投资约5 000亿元。
南水北调工程的设计者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工程竣工后,给予人类的回馈也将是巨大的。有人说,南水北调的主要意义是解决中国北方的缺水问题。但将这一工程视为缓解中国北方的生态危机的战略举措也不为过。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建设和管理司司长李新军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帮助逐步修复黄淮海平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大部分湿地可得到正常补给,有利于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并不断恢复地表植被,降低大气降尘量,减少北方沙尘暴的发生几率。”
对700多万长期饮用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质地下水的北方农民来说,南水北调工程提供的优质水可以使其彻底改善饮水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身体健康。在这个意义上说,南水北调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
工人日报,20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