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的水
有那么点意思了!同行的一位作家在车上说这句话的时候,前方出现了风中飘展的红旗。年轻的旅伴不明白“意思”的意思,几个面带沧桑的人心照不宣。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农闲季节,大凡红旗招展的乡间,无一不在兴修水利,铁锨镐头小推车,粪筐簸箕竹扁担,人像蚂蚁一样黑压压覆盖河渠库坝。
红旗的密度很大,却已不见了过去水利工地上的人山人海,为数并太多的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散落各处,分别占据一大片作业面积。“大爪子”“大铲子”二十分钟移动的土方,足可抵上过去几十号甚至上百号壮劳力汗流浃背一整天的成果。
这是东线鲁北段的大屯水库建设工地。鲁北段工程是实现向鲁北地区输水和向冀东、天津应急调水的连接纽带,一期工程完成向鲁北地区供水,并为向冀东和天津应急调水做好准备。
在整个采风活动途中,在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或仍在建设中的工程点留影人数最多的,就是大屯水库工地。效果图上的大屯水库呈稍欠规则的矩形,像一块硕大无朋的碧玉镶嵌在鲁北大地上,又像一只巨大的甜水盆。水利人充分考虑了水库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以及附近村镇人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精细周密,看上去人工与天然界限模糊,美得无法言说。鲁北平原的风很有力度,不仅红旗漫卷猎猎有声,采风者的头发、衣衫也都描述着风的形状和风力大小。倘若抛却劳动创造的过程之美,仅从自然美学角度着眼,和人物影像浑成一体被带走的背景,不过是一大片尘土飞扬的工地而已。大家纷纷留影,却又没说为什么要在此处留影。我猜想理由可能和我一样:见证一个巨型甜水盆在缺水地区诞生过程的某个瞬间,并把这个瞬间随身带走。倘若日后再有机会重游,斯时斯刻的“立足之地”定然已经消失,代之以一望无际的碧波大泽,一座原本并不存在的湖泊已然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存在。
鲁北大地应该是有福的,不久后她将拥有一肚子甜水。
作者:易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中国南水北调报,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