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想:写在前面的话

边走边想:写在前面的话

自1992年我创作了10万字的《山苍苍,水茫茫》,到2007年出版45万字的《大江北去》,及至2012年2月再向出版社交上70余万字的《汉水大移民》上、下部书稿,于是有媒体说,我用20年时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移民“三部曲”。

应该说,我用20年时间关心、关注的只是中线调水,对于南水北调东、西两线我知之甚少。在我心中有一个盲目的理由:西线还在论证,将来上马与否还是一个未知。东线没有什么好写,因为它仅仅是2002年才开工的一个水利项目,没有中线那样有长达50年的历史,更没有中线那样有前后多达83万移民的命运,仅仅是冷漠的钢筋水泥工程,能写什么呢?

2012年4月,当我与十几位作家、记者沿着南水北调东线纵穿了江苏、山东之后,当我们怀着激情走过了千年的京杭大运河之后,当我们以虔敬之心与江苏、山东水利人亲密接触之后,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歉疚:原本长久埋在心底的那个理由,现在看来多么无知!

4月16日至23日,我们马不停蹄,我们风尘仆仆。8天时间,我们在东线千余千米的长路上穿越了南京、扬州、江都、淮安、宿迁、徐州、枣庄、台儿庄、滕州、济宁、济南。当我们静静伫立在风景如画的江都调水“源头”,当我们走进建在千年古运河上的调水泵站宝应站、淮安四站、皂河站、台儿庄站,当我们目睹了淮安、徐州、滕州、济宁的截污导流工程和污水处理设施,当我们心旷神怡地徜徉在美丽无比的徐州云龙湖畔,当我们乘船放歌在苇草与水一起烟雨缥缈的微山湖上……一个长久积在心头的质疑——“东线调水,治污太难”便一天天被消弭。

曾几何时,“发展经济不可能不污染”“先发展、后治污”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使生存与经济一起陷入绝境!东线调水摧毁了一个多么愚昧、顽固的观念和行为陷阱!调水沿线各级政府、无数水利人、环保人在用全新的理念、意志和责任打造东线调水的“清水长廊”!民族文明前行的希望已被牢牢系在一条千里水线上!2500年的古运河已经“死而复生”……

浮想伴随着我走过千里东线,浮想也在向我生命注入一种恩典。

早在我撰写中线移民的年月,我大概知道东线调水是从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抽水,沿运河建泵站,通过13梯级扬水,将长江水调往山东、河北东部,终点到达天津;我同时也大概知道,东线调水沿途的湖泊、江河无一不是劣Ⅴ类水质,“淮河在呻吟”“太湖污染一片哗然”“微山湖已成酱油湖”……于是,在我采访途中,我听到了天津人“我们不要东线水”的呼声;我也听到了“从工业最发达、人口最密集、污染最严重的江苏、山东调水,从已成为臭水沟、垃圾场的古运河引水,不亚于天方夜谭”的争议……

2012年4月,当我走过中线之后,良知和责任使我不得不拿起笔告诉世人:东线之水已全部达到调水标准的Ⅲ类水质!东线已华丽转身!东线水利人、环保人一直在奋斗不息!与中线调水一样,东线调水将为中华民族带来不可预测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