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河湖华丽变身,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冬日的南四湖水面清澈、水天相接。日渐苍黄的芦苇随风摇曳,不时有鸟儿展翅飞过。回望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
据原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义福介绍,2002年东线工程启动时,调水沿线水质污染十分严重,作为重要调蓄水库和调水通道的南四湖、东平湖均为劣Ⅴ类水。
“南水北调工程关键在治污、重点在治污、难点在治污。”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要达到Ⅲ类水质目标,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治理难度非常之大。
山东创造性地实施“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开创了全国第一个劣Ⅴ类水体通过治污达到Ⅲ类水体的典范。“不仅绝迹多年的银鱼、鳜鱼、毛刀鱼等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重新出现,连多年罕见的震旦雅雀、赤麻鸭,还有号称‘水中凤凰’的水雉也回来了。”微山县摄影爱好者陈保成告诉记者,近几年,他在南四湖周边拍到的鸟类多达100种。
水质改善了,但要维持良好的水环境离不开水源的补给。资料显示,2014年6月,持续干旱导致南四湖湖区蓄水不足历年同期的两成,水位降至2003年以来最低,生态告急。同年8月5日,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向南四湖实施生态应急调水,历时20天,入湖水量达到8 000万立方米,湖区水位逐渐回升,湖面也逐渐扩大。
“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彻底改变了南四湖、东平湖无法跨流域补源的历史。”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介绍,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先后向南四湖、东平湖及南水北调工程调蓄水库进行生态补水3.64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湖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避免了湖泊干涸导致的生态灾难。
此外,自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2005年通水运行以来,先后通过调引长江水、黄河水累计为小清河补源1.1亿立方米,为济南市保泉补源供水1.65亿立方米,极大改善了小清河济南市区段水质和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济南泉水持续喷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