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上的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注定了的,他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壮年时期,全用来守望和开掘一条隧洞;尽管这条隧洞名望很大,是南水北调的,且穿越黄河。为着这条585米的洞子,他付出了25个春秋。23岁孑然一身走来,现在奔五十了,妻子称老伴了,女儿在北京读大三了,初来时洞口一侧的小槐树苗儿,如今长到七八米高了。
1985年盛夏的一天,水电五局一彪人马,从引滦工地开拔到山东聊城黄河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位山村安营扎寨。这当中,就有一位叫班美的小伙子。他们的使命,是在河床底下开凿一条穿黄隧洞,把引来的长江水,输送到鲁北、冀东、天津一带。
阴暗潮湿的穿黄探察试验洞内,开挖中险象环生,进展艰难。好在不到三年光景,探洞完工,带给他们一片欣喜。而班美的女婴也应运降临在这黄河边的偏僻小村。她仿佛在向东线穿黄隧洞宣告:“我来了!”她来了,她冲淡和稀释了水电施工父母的艰辛,慰藉和帮衬着他们度过苦苦煎熬的守望岁月。
探洞完工后,班美们接到指令:施工队伍不能撤!何时扩挖,遥遥无期。工地变成一座只出不进的围城,要走的都走了,他留下了。他们负责探察洞的看守、维修、除险、加固。就此,班美又眼巴巴守望了19个年头,只凭着一个信念:探洞总有一天要扩挖的,太阳的亮光,总要从出口的竖井照射进来。期盼和守望,考验着坚毅、忠贞与定力。
守望隧洞,意味着忍受清贫。主体工程不上马,零星下达的小打小闹项目,投资少得可怜,他俩的工资仅够养家糊口。远在晋城的姨妹扶贫帮困,送来一部自行车,赞助他们守望黄河。家中的电视机,还是1989年购买的,他们还在用它收看21世纪的新闻。
小家庭的细碎琐事,怎么也取代不了肩上的另一种责任。探洞内,地表黄河水、地下裂隙水与熔岩渗透水沆瀣一气,形成“三水连通”的潜在涌流,如同团伙,绑架挟持着千万生灵系一身的黄河大堤,向守望者发出威胁。班美和他的同事们,还真有些郁闷甚至恐怖,但他们仍像一群技艺精湛的杂技高手,头顶着满满荡荡的黄河水,还要手舞足蹈做出种种高难度的优雅动作,确保黄河循规蹈矩安然流去,大堤分毫不损,他们才能获得掌声。看守、维护、除险、加固,填满了漫长的守望时光,日日夜夜,年年月月,不得有一丝懈怠,不能有半点闪失。班美常常组织指挥抢险,一身水、一身泥的,与工人没两样。然后是钻孔、灌浆、开阀、测试,继而再补孔、补灌、补测。好似每日的买菜做饭、洗锅刷碗,单调无趣,枯燥乏味,可又无法删除这道程序。
隧洞,黄河,大堤,涌水,还有一个管总的概念,南水北调,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充斥着他的生活空间,长年累月地透支他的似水年华。不是没有动摇过,他通过考试获得了监理资格证,要去闯荡世界,兴许比别人的日子过得更精彩。那为什么没有走出去?他竟然回答说,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不出走,就一定是明白了为什么要坚守。
他想了很久说,守望的不是我一个人,是一个群体。他说,现今一把手、大学毕业的项目经理有一句话蛮经典:东线穿黄隧洞,是水电五局三代人的期盼、两代人的守望。
与黄河并行的岁月河流,从班美鬓发间悄悄流过,为他染上几道秋霜,刻镂下几许褶皱,记载了人与水的新故事。上溯几万年,几十万年,人与水纠结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曾经的睚眦必报,牙眼相还,剪不断,理还乱。人类反省了,决心恩相报,怨相忘,永远追寻水,依恋水,担当起呵护水的神圣责任,不弃不舍,不分不离,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作者:陈汉柏
人民日报,201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