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通南北(5):揭秘:调来长江水济宁中水“去哪儿”?
南水北调,让山东有了好水。此时如果和城市中水混在一起,水质就差了。在这方面,济宁建设了水利与环保相结合的“截、蓄、导、用”工程,包括截污导流工程、蓄水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农业中水灌溉工程和工业中水回用工程。通过关闭排污口,截住污染源,将中水导入人工湿地净化蓄存,回用于工农业生产,将中水消化处理,不再排入调水干线,为城区中水找到了出路,有效解决了城区的水污染治理问题。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济宁市截污导流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它的任务很重要,是在南水北调调水期间(每年10月~翌年5月)将济宁市污水处理厂和高新区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中水一部分输送至太白湖新区老运河人工湿地,一部分输送至洸府河人工湿地,一部分回用于农业灌溉,剩余的中水进入在济宁三号井煤矿塌陷区基础上建设的蓄水区蓄存,来年在非调水期(汛期)排入南四湖。
该工程从济宁市污水处理厂南邻建设加压泵站,将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中水通过输水管道经北湖中路、南外环路、穿老运河、洸府河输送至蓼沟河节制闸上游;高新区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中水通过现有河道自流到蓼沟河闸上游。通过蓼沟河节制闸抬高蓄水位,经小新河及新开挖渠道连通幸福河自流到蓄水区进行调蓄和生态处理回用。
据悉,该工程总投资达到18 603万元,2008年12月开工建设,2012年11月通过竣工验收,2012年5月开始通水运行。为解决截污导流蓄水区蓄存中水对当地水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为了全面推进南四湖大生态带建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济宁在蓄水区建设了人工湿地项目,对蓄存的中水进行深度生态处理,使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发挥涵蓄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改善当地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山东24小时记者:王宗阳
大众网,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