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关键在治污
山东省微山县,南四湖新薛河人工湿地,芦苇荡一眼望不到边,碧波上不时有白鹭飞起。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走廊和重要的调蓄功能区,新薛河是主要入湖河道之一。
很长一段时间,南四湖是与“污染”二字连在一起的,被形容成“一湖酱油汤”。如今的南四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样子。水质监测显示,目前南四湖的水质已经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多年未见的小银鱼、毛刀鱼、麻坡鱼等敏感水生生物重新出现。从“生态死湖”到“清水走廊”,南四湖治理被誉为“中国水污染治理的典范”。
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归纳起来是三个字:治、用、保。“治”就是污染治理;“用”就是再生水循环利用;“保”就是生态修复和保护。
最值一提的就是“保”。这些年,山东省在南四湖地区大力开展退耕还湿、退渔还湖,依托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环湖沿河大生态带。目前,南四湖人工湿地种植面积达2万亩,保护恢复生态湿地面积超过10万亩。截至2011年底,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建成人工湿地13.7万亩,修复自然湿地14.8万亩。从运行效果看,湿地工程对水体氮、磷的去除率达到60%以上。
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是治污,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因此,在工程开始实施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三先三后”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从东线两省目前的情况看,“三先三后”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
从山东省调水沿线治污情况看,324个治污项目已基本建成。到去年年底,按照国家确定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考核指标评价,山东输水干线南四湖、东平湖和韩庄运河等9个检测点,已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江苏省的102个治污项目,已在去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全省南水北调沿线14个控制断面已经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比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提高90多个百分点。
数字或许枯燥,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却难以想象。“十一五”期间,江苏各级环保部门累计检查污染源20万多厂次,立案查处违法排污企业4 500多家,限期治理1 200多家,挂牌督办了108个突出环境问题,并对部分环境违法现象严重地区实施了区域限批。
风险抵押金制度,对于重点控制断面所在的县、市、区,政府主要和分管负责人每人每个断面各缴纳风险抵押金2万元,经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的,风险抵押金全部返还,还按照1∶1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达标,不但风险抵押金不予返还,同时还实行“一票否决”,全部扣除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环境保护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