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都”

“运河之都”

古城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南有长江,北有黄河,东临黄海,史籍中称其为“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中”。京杭运河、废黄河、盐河、淮河干流在境内纵贯横穿,襟带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等河湖水域。

淮安自古与水联系在一起。这里曾经是漕运总督之所,商贾云集之地,盛极一时。自历史上黄河夺淮以后,水患不断,一度流传“倒了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淮扬二府不见面”的民谣。城中心虽然建有“镇淮楼”,借此“震慑淮水,保一方安澜”,但是洪水危害更烈。

新中国成立后,淮安修建了入海水道、入江水道等工程,保障了一方平安。2001年原淮阴市更改为淮安市。“安”就是“女”在宝盖下无危险,即安定、安全、安稳。“澜”,《说文》解释为大波也。如今的“镇淮楼”成为千百年来淮河水患变成造福下游人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

几年前,我曾来过淮安,印象较深的是里运河像个蓬头垢面的灰姑娘,崎岖不平、杂草丛生的河堤把河面遮掩起来,水面上漂浮着枯木衰草和白色的食品袋,一条条小河道则溢出呛鼻的臭酸味。南水北调东线的关键在治污,这里也许就是很好的注解。

这次前来,印象却格外的好。

淮安河渠交错,水系众多,水利工程建筑群密集。每个水利枢纽,浓荫蔽日,花木葱茏,曲廊迂回,喷泉冲天,气势磅礴。如果把古老的运河比作娉婷婀娜的美人,那么闪光夺目的淮安水利枢纽犹如镶嵌在美人玉臂上熠熠生辉的明珠,熠熠闪光。

考察中国漕运博物馆也是这次采风的内容之一。

一座博物馆唤醒了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中国漕运博物馆从不同的视角,以融入现代风格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丰富而厚重的漕运文化。件件文物,幕幕画卷,尊尊雕塑,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古老帝国的梦想,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传奇。但是,我还是把考察的脚步,重点停留在流淌了几千年的古老运河前,因为大运河承载着一个庞大的漕运帝国,同时也哺育了运河沿线的几十个城市,也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最为古老的人工运河,沟通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使沿运河两岸人烟稠密、人文荟萃、风景如画、名城如织。如今,古老的大运河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再展雄姿,再立新功。名河、名城、历史、现实,在21世纪南水北调的宏伟画卷里交响融合、浓墨重彩,彰显出运河文明声声不息的隽永魅力,续写着中国水利继往开来的佳话传奇。

有了大运河,才有了漕运。

大运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与南水北调交媾,将孕育出新的文明。

告别古老的漕运,我们来到现代水利的亮点——淮安运河立交工程。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司空见惯了城市立交,而水上立交则更有一番韵味。

远远望去,桥头堡建筑钢索缆桥,犹如彩练当空,将现代工程与淮安和京杭运河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重要景观。水上立交的上部航槽承接京杭运河南北航运,船队浩荡,往来如梭;下部15孔巨大涵洞已没入水中,自西向东沟通了淮河入海水道;进出口段采用新颖的水泥砌块护坡,整齐美观,更增添了淮安枢纽工程的风采。

2004年建成使用的淮安水上立交,实现了淮河水道和京杭大运河的交叉,既满足运河正常通行,又保障淮河入海水道畅通。站在立交长廊上远望,有连接江河湖海的水工建筑群,有宽广辽阔的平原,有闪闪发光的水网,有船舶云集的港口,有频繁穿行的千吨级的货船……好一幅锦绣画卷!

这美丽的画卷,画布是清澈幽蓝的水面。

往日里运河那“像个蓬头垢面的灰姑娘,水面上漂浮着枯木衰草和白色的食品袋,一条条小河道溢出呛鼻的臭酸味”都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波光粼粼,洁净静美的景色。运河岸边许多地方绿树掩映,芳草萋萋,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走廊”,船队在运河里宛如游动的长龙。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顷,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与北方的万里长城相媲美。

淮安的河畅了,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展现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特色,确实是南水北调在这里的“截污导流工程”发挥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他们通过拆迁里运河两岸的民房,沿大运河、里运河铺设截污干管,新建污水提升泵站,清除河底污染淤泥,疏浚整治河道,收集原排入大运河、里运河的废污水,再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改善了大运河及里运河的水环境,提升了运河的水质。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淮安市内实施了淮安四站、淮阴三站及输水管道工程、淮安二站加固、金宝航道、金湖站、洪泽站、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里下河水源调整及沿运闸洞漏水处理等工程,将江都站、宝应站送来的水,再次提升后送往宿迁和徐州。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为淮安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让“运河之都”续写“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历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