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江水永续北送

一渠江水永续北送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设计抽江水量达每秒500立方米,年平均净增供水量36.01亿立方米。通水三年来,东线一期工程累计抽引江水187.66亿立方米(含新增供水量)。

“今年的水库水位是129.9米,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站在山东省济南市卧虎山水库前,济南市南水北调局调度保护处处长姜鸿翠向记者介绍说,这一成绩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仅2015~2016年度东线入库水就有2 500万立方米,让今年的济南城再现百泉齐涌的美丽景观。3年来,调入山东省的水量已累计约11亿立方米,年均增幅近100%,供水量逐年大幅提升。

然而,“南水”引来前,旱灾居山东省各种自然灾害的首位。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回忆说,1999~2002年,山东连遭4年大旱,胶东半岛所有水库几乎不见一滴水,南四湖干涸见底,城乡供水全面告急。十年九旱,生态脆弱,年用水缺口约40亿立方米,是制约山东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特向山东胶东半岛延长了704千米的输水线路。山东,也因此成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重要受益者。

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另一个受益地是江苏省,受益人口达4 000多万人。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松柏介绍,江苏省水分布的特点是中国水分布的缩影,苏南水丰,苏北多旱灾。“南水”的引入加速了苏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特点,是水往高处流。20世纪70年代,江苏省就引长江水北上,初步建成了江水北调工程体系,来支援苏北。李松柏告诉记者,东线工程就是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总长1 467千米,沿线海拔最高点是山东境内的东平湖。长江水经13级泵站逐级提水北上65米后,才能从东平湖开始形成自流,实现向冀、津地区和胶东半岛供水。

这一路上,大型提水泵站,中水截蓄导用工程,“T”字形调水干线,南四湖整治疏浚,穿黄隧洞……多个节点工程,结合京杭大运河古航道,建起一条崭新的输水大动脉。

黄河,是南水北调的必经之河。一条黄河将向北的通道拦腰截断,南来之水,如何穿越黄河继续北上?“穿黄隧洞”,顾名思义就是要在黄河的河床下,打通一条贯通南北的输水通道,这一工程因此被誉为“东线咽喉”。

2010年3月25日,随着一声轰鸣,穿黄隧洞成功实现南北贯通。在这里,北上的长江水与东去的黄河水,呈现出历史上第一次立体交叉。

其实,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需要穿越的不仅是黄河,小到各种管线、公路,大到一座城市,都需要在设计、施工时逐一研究,寻找最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济南,就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需要穿城而过的一座城市。往来于小清河两岸的人们或许并不清楚,在他们的脚下,隐藏着一条规模庞大的地下涵洞。

江水奔流北上,关键在提升水位的泵站群。位于苏、鲁两省边界的台儿庄泵站,是南水北调东线由江苏进入山东的首个工程项目,也是长江水进入山东的第一关。从东平湖开始,长江水顺地势自流,一路北行,穿越黄河后可以为鲁北、河北、天津和北京地区供水;一路向东,直抵胶东半岛的最东端——威海。这条南北长487千米、东西长704千米的“T”字形输水大动脉,每年可调引长江水13亿立方米,山东13个地级市,68个县、市、区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