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之艰辛

工程建设之艰辛

《财经国家周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正式通水,目前沿线京、津、冀、豫4省(市)都已成功接水,广大北京市民已经喝上来自1 000多千米外丹江口水库的水。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的工作进展。

鄂竟平: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来之不易。

首先,整个工程规划论证长达半个世纪,50年漫长的前期研究,可以说汇聚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关心,融汇了上万名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和追求,决策过程漫长而曲折。

其次,工程投资和建设规模巨大,技术复杂。东、中线一期干线工程投资近3 100亿元,加上各省配套工程投资,工程总投资将超过5 000亿元。干线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量约16亿立方米,混凝土量约4 200万立方米,如此巨大体量的水利工程,前所未有。不仅如此,工程还需要攻克一道道世界级的技术难关,如中线穿黄隧洞、丹江口大坝加高、大渡槽、膨胀土、东线泵站群等等。最为较劲的是,为了保证工程如期通水,我们在最后3年多的时间里要完成差不多3/4的工程量,施工强度大,质量还不能出问题,其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

第三,征地移民艰辛。东、中线一期工程移民搬迁43.5万人,其中丹江口库区34.5万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搬迁强度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第四,治污环保不易。按照规划水质目标,东线沿线水质要达到地表水Ⅲ类,中线要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建设之初,东线治污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线水质保护形势也异常严峻。为此,国家在水源地和工程沿线投入数百亿元,建设了一大批水污染治理项目,沿线各地严把环境准入关,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坚决淘汰、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发展,累计关停了2 000多家治污不达标企业

东、中线一期工程虽然通水了,这只是实现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大格局的第一步。

《财经国家周刊》:南水北调工程如何确保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鄂竟平:东、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规模183亿立方米,受益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山东、安徽8个省(市),大约相当于给受水区增加了1/4的水量,直接受益人口1.1亿人,间接受益人口超过2亿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受水区新的供水格局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管水、用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下,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决贯彻落实好“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加强立法,依法管水,依法用水,依法护水,确保工程预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