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闪光的“珍珠项链”

一条闪光的“珍珠项链”

去年7月,采风组一行冒着烈日,辗转跋涉在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工程的工地上。每个人几乎都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那天我穿了件深色T恤衫,一会儿汗湿了,转眼又干了,竟出现了白色的碱花,像地图似的背在身上。大家戏称:这回印象深刻,把南水北调路线图都印在身上了……

一连四天,从南到北,马不停蹄,千里奔波。我们乘车沿着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浏览着、体味着,相继参观考察了济平干渠、穿越黄河隧洞、七一·六五输水河、大屯水库、济南以东明渠段、东湖水库等工程。虽说是走马观花一般,但也渐渐从不了解不熟悉,到慢慢熟悉和基本了解这一伟大工程的始末,一种钦敬之情油然而生。

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穿黄河隧洞——这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主要任务是从黄河底下打洞,使从南方千里奔来的江水从东西流向的黄河河床下通过,并连接起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线,实现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的目标。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中外罕见的宏大工程。据了解,早在1973年,山东水利人就开始筹划设计,在1986年开始了勘探试验洞建设,2007年12月底正式开工。历时3年,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2010年3月25日贯通。7月14日上午,我们的中巴车直接开到出水洞口工地,一条黑黝黝的、约30度的洞口呈现在面前,中间是运输物料的卷扬机械,两旁是只有一人多宽的台阶。走到黄河下70米,就看到了穿黄隧洞。在工地负责人的陪同下,大家戴上安全帽向下走去。一级、两级、三级……随着不断深入,光线越来越暗,洞顶不断有水滴落下打在安全帽上。不久,有人感觉呼吸困难,有人腿上像灌了铅似的。除了几位年轻的作家,其他人大都没有下到最底层。

年已60多岁的郭保林老师站在洞口没有下去,但他的思绪却深入到隧洞深处,写作的灵感如电光石火般照亮了眼睛。他兴奋地说:“我要写写穿黄工程,就叫‘大河上下’。”过去常说的大河上下,是指从源头到入海,而穿黄则是真正的上河下洞,彰显出人的伟大……最有意思的是军旅作家、我30多年的老战友朱建信,自恃军人出身,年富力强,不料下去走了一遭竟汗如雨下,不停地擦汗喘粗气,还不如两位女士镇定自若呢!难怪他自嘲道:“唉,靖哥哥武功全废了!”引来一片善意的笑声。由此可见,建设者们长达数年的施工是何等的艰辛……

南来的水就这样穿过黄河,流向北方,途经聊城的东阿、阳谷、临清,以及德州的夏津、武城等地,横跨徒骇河、马颊河,在草屯附近汇入大屯水库,构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鲁北段,由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鲁北局负责组织施工。这天下午,作家们一行风尘仆仆踏上了鲁北大地。至此,整个采访采风活动进入了尾声,我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因为我的家乡就在隶属于德州市的陵县,深知这片土地上人们用水是多么的不易。由于受地质条件影响,这里的地下水碱性大、含氟量超标。生于20世纪中叶以前的德州人,多有牙齿泛黄的特征。当年曾有一首歌,好像就是为这里所写的一样:“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的周围……”每当我回到家乡,这首歌就情不自禁地回荡在耳畔。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水利人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引黄河水入城乡,建设平原水库,大大改善了饮用水质。如今南水北调工程又修到了家门口,不久鲁北一带也能喝上甜甜的长江水了!

鲁北局局长时伯华,一位健壮朴实的山东大汉,脸和胳膊上带着常在野外工地上跑的黑红色。他充满自豪地——就像熟悉掌上纹路一样地向我们介绍着鲁北段的工程,自从2008年春天开始,鲁北局建管人员与各施工队伍已经顶烈日、斗严寒,整整苦战3年多了……

当晚我在邮箱中收到一首诗。我眼睛一亮,急切地看下去——

思 乡

黄河那边是我的故乡

白云是我思乡的翅膀

很久没有喝过故乡甘甜的井水

很久没有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

很久没有攀上村头千年的古槐

很久没有亲近戏水摸鱼的水塘

泰山那边是我的故乡

梦里又回到生我养我的村庄

遇到了儿时的同伴

走进低矮潮暗的茅草房

见到了年迈的父母

亲口叫一声爹娘

与亲人握别时手已抓空

清醒时热泪两行……

此诗作者名叫任泽俭,正是鲁北局的副局长。白天刚到这里时,我们曾经见过一面,只是他要赶去工地处理事务,没有深谈。他不是诗人作家,却写出了如此情真意切的诗句。这恰恰反映了诗言志、诗抒怀,反映了建设者为了甘霖早日降鲁北,抛家舍业,艰辛备尝的心路历程。据了解,直到6月29日,老母亲病重去世,任泽俭才赶回家一趟,强忍悲伤料理完后事,又匆匆奔赴工作岗位了……

这是所有鲁北局、所有南水北调人呕心沥血、栉风沐雨战东线的缩影!

带着对他们的崇敬和钦佩,我们结束了这次采风采访活动,驱车返回济南。繁星点点,华灯初上,夜幕下的泉城洋溢着一片祥和安宁的气氛。想想几天来难忘的经历,一幅幅酷暑热风下的南水北调图又呈现在眼前。正是有了这些辛勤工作、艰苦奋战的水利人,未来的齐鲁大地和省会泉城才会变得更加鲜活水灵、朝气蓬勃。

作者:许晨

中国南水北调报,201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