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水大动脉下宝藏丰富
当前,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记者了解到,作为一项重要的设计单元,东线山东段考古工作中最重要的田野发掘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而收获,可用满载而归来形容。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是我省的“T”字形调水大动脉,南北方向主要是改造利用京杭大运河,东西则横贯鲁中和胶东,工程涉大量古代文化遗存。
我省2004年成立了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文物保护工作办公室,到目前共拨付文物保护经费6 700多万元。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守功介绍说,自2002年以来,通过考古调查,在干渠及库区共发现文物点80多个,涵盖新石器时期到明清时期。
山东省在南水北调调水沿线共考古勘探220多万平方米,涉及地下文物点60多个,地上文物点5处,发掘30多个文物点,发掘面积9万平方米,发现大量珍贵文物、遗迹等。很多发现均在国内外考古界引发不小的震动,填补了多项空白。
比如,考古人员在济平干渠段发掘了大街遗址、大街汉代画像石墓地、四街遗址、卢故城墓地、小王庄墓地;在梁济运河段发掘了城子崖遗址、梁庄遗址、马垓墓地和薛垓墓地。
在南水北调第二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中,寿光市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和高青县陈庄遗址,分别获得国家文物局2008年和2009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称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在2008年年底已经批复的可研报告,济南引黄济青段工程划分为4个单元工程。而2009年下半年考古勘探过程中,省考古研究所发现了高青陈庄遗址,文物部门判定为西周早中期城址。对于这一重要遗址,到底原地保护还是发掘后转移为好,建设、文物单位在内部进行了多次讨论,惊动了很多考古专家赶到当地进行实地勘察,包括北京大学博导、曾任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李伯谦教授在内的权威专家在勘察后,建议进行原地保护为好。
为保证南水北调工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在是否原址保护尚无定论情况下,将明渠段输水工程中的高青陈庄遗址影响段划出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单元,而其他几个设计单元,先行批复开工建设。
此后,工程建设、文物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经过大量测量、工程设计和移民调查等工作,提出了多套方案,其中对5个比选方案都进行了详细的初步设计,经对方案进行多次优化,最后确定了绕村明渠输水方案。
记者了解到,原方案线路为11.305千米,现方案则为13.225千米,原方案设计投资为15 074万元,现方案为30 047万元,这多出的将近2千米,多花了将近1.5个亿。
省南水北调局计划财务处王金建处长告诉记者,实际上这并非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第一次为文物“让道”,山东段建设过程中曾多次调整设计方案,避让了20多处文物点。